艺术毕业季背后的思考
2019-06-18 11:33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柳梦洁 浏览次数:4844
原标题:观察|美院毕业展升级“艺术嘉年华”:热闹与炫目后的思考
6月是高考季,也是毕业季。曾经怀揣艺术之梦走进美院的学子,经过四年专业学习,其毕业作品展呈现的状态或代表了一所学校的教学理念和精神追求。
且随着网络的发展和自媒体的发达,相比多年前高校毕业作品展只是对自己学习的反馈和呈现,如今的毕业作品展则通过媒体的力量传递到更远的地方,引来更多人的关注。澎湃新闻注意到,作为毕业展本身,也不断升级,无论是作品的质量、与社会的接轨度均有所提升,但不容忽视的仍有不少问题,比如借鉴与抄袭的关系, 热闹、炫目的的作品更多在吸引眼球。
“毕业展”走出校园,升级“艺术嘉年华”
2019年中央美院的毕业季在5月10日正式启动,今年央美毕业季的主题为“未来考古学”,围绕这一主题依次举行“研究生毕业作品展”(5月10日-5月31日)、“声音剧场”(6月10日)、“本科生毕业作品展” (6月6日-6月25日)直至6月25日的毕业典礼。
其中“未来考古学”的概念带有时间意识和社会意识,在中央美院百年之际“考古是一种历史观,是基于历史知识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创造性工作,考古是发现,考古是创造。”央美毕业季总策划、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说。
其中已经闭幕的“研究生毕业作品展”中,“传统与现代碰撞”、“机械、科学与艺术融合”尤为明显,在被认为相对传统的中国画学院中除了向伟大的传统致敬外、对传统绘画的现代性转化、以及以传统的方式表达当下的生活成为了中国画学院毕业作品的主流。除此之外,中国画也不只局限于架上,一些作品虽依旧采用绢本设色的传统方式表达,但却以装置的方式呈现,提示了中国绘画的多种可能性。
而央美的实验艺术学院和造型学院雕塑系的作品则更为前沿和开放,除了少数几件作品依旧保持相对规矩的雕塑技法外,多数作品则是多种艺术形式和材料的结合、其中对现成品的运用、对观念性的探索几乎对接了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轨迹。
6月6日起,中央美院本科毕业展也正在举行,这场展览中中国画学院、造型学院、实验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设计学院、建筑学院等共893名本科毕业生两千余件作品得以全面开放与全方位展示。其中6月10日,将举行“声音剧场”预计会成为亮点活动,这也是在中央美院毕业季历史上首次呈现一个由艺术与科技共同打造的集视觉、触觉、听觉多维体验的剧场。
虽目前央美本科毕业作品还未完全亮相,但据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介绍,本年度的展览在媒介、形态、艺术语言上都有了新的超越与突破,既有本专业的学术特点,也有开放思维、勇于探索的青春活力蕴含其中。
而根据以往的经验,美院本科生的想法和创意往往不亚于研究生,故本科毕业展势必也将引起广泛关注。
无独有偶,位于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更是融合了杭州之江区域内的其他院校,将“毕业展”升级为“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在艺术周开幕式上中国美院跨媒体艺学院、浙江音乐学院除了合作文艺演出外,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2019届服装设计专业毕业作品展也以T台秀的方式呈现。
在“青艺周”期间,整个象山艺术公社被五个不同界面所折叠:实体的展览和作品、AR界面的游戏、广播的声音、VI的视觉系统,以及立于公共空间的屏幕。这是一场建构着并随时弥散的游戏,试图打破每一界面的边界,通过构建叙事短链,重组一个虚拟与现实交错的网络。
而具体到各个系的毕业展,实验艺术系通过装置、影像、与现场表演等媒介,为观众营造了一个充满“磁力”的艺术现场。公共艺术系则将展览从展厅的白盒子延伸到公共区域,在中国美院的山水之间将空间、观众、材料纳入的探索范畴。其中,一件名为《光之山水》的大型公共艺术作品,包含了19届毕业生的十件独立光媒介作品结合校园内的山水实景错落安置,联合浙江音乐学院毕业生音乐作品,通过数字系统控制各部分作品在实景山水中隐现,呈现不同章节间整体连贯的艺术视效。开放媒体系毕业展:“黑镜第八季”集合了五十余位在校生以科幻小说、绘本、短片、VR、激光、体感装置、现场动作捕捉、影像声音即兴演出、科幻说唱、VR人声等各种媒介切入中国宇宙论、中国赛博格、道家修仙、未来中医、数据社会、人工智能、意识永生、机器人伦理等议题。其炫目的状态不亚于美术馆的“网红展”。
比起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夺人眼球,位于南山校区的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毕业展则延续了中国美院的教学传统。展览虽也汇集了学生多思维、多视角、多领域的思考、研习和探索的创作成果,但依旧在传统教学体系中,以至于看到毕业生的作品风格就大约可以猜到其指导老师。其中也不难看出目前传统学科的发展正面临着崭新的挑战,如何温故知新、将传统在这一代中传承,无疑是急需考虑的问题。
除了中央美院和中国美院外,每年南京艺术学院的毕业季颇为引人关注,“南艺520嘉年华”已举办多年,520的南艺校园俨然一个“超级艺术公园”,各种展演令人目不暇接,除了美术学院的展览外,传媒学院、舞蹈学院等毕业生也将4年所学带到南京全城。
传统艺术式微?美院毕业展引发的话题
在中国一直有“十大”的概念,“十大美院”究竟是哪“十大”似乎并不清晰,但一些美院因为其历史和地理位置发展出自己的特色。比如,中国许多当代艺术家出自四川美院,川美也被贴上了“当代”的标签。相比之下,西安美院则相对传统,这或源于其古都气质,亦或受“长安画派”的影响,西安美院毕业展也更多向历史深处探索,西安当地艺术从业人员也会困扰,为何当代艺术之风吹过了西安,直接吹到了四川?
而天津美院的国画、湖北美院的水彩、清华美院的设计等各家美院的强项,似乎在实验艺术和装置面前均不突出,而鲁迅美院、广州美院等似乎也是热闹有余,让人记得的作品并不多。
在上海,上海美术学院、华师大美院、上师大美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来陆续推出了本年度的毕业展,其中可以看出海派文化对其的影响,但除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在M50展出外,其他学校暂时只在校内美术馆展出,当然通过媒体的传播优秀作品依旧可以被关注到。
有一个相对明显的问题是,热闹、炫目的实验性作品数量较多,传统架上艺术形式式微。
这或许源于近年来美术馆的热门展览多装置作品、观众走入其中,不只观看作品,也打卡艺术,这波风潮势必影响了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艺术院校年轻学生,他们也许很快就摸索到一些“夺人眼球”的方式,早早地加入观念艺术的领域,然而所谓“观念”绝不是空中楼阁,其实更需要阅历和社会学、哲学方向的研究,在“观念”外化的同时,内在的意识需要更长时间的完善。
而在热闹的毕业展背后,让人记得的架上艺术作品少之又少,似乎实验艺术在不断更新换代,但架上艺术却不知路在何方,新一代的年轻人“手上功夫”经得起细看得并不多。
当然,毕业展只是四年(或七年)学习成果的展示,未来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艺术是一个没有退休年纪的工作,只要想继续,艺术会一直伴随。
但艺术又是一份淘汰率极高的“工作”,毕业展或许是未来艺术之路的起点,也有可能是部分学生这一生最后一个展览,甚至最后一件艺术作品。在热闹的艺术嘉年华的背后,更多的需要默默付出,找到自己的方向。艺术始终是奢侈的、幸福的、难得的。
“毕业季”把学生从学校推动到了社会,也成为一个宽阔、汇集最新艺术信息、和社会互动的平台,并为毕业生创业就业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认为,通过“毕业季”的展示,学生更看重在校学习的最后环节、有更强的精品意识、创新意识。并体验到从艺术学子走向艺术家的蜕变和升华。同时也促进了教学研讨和教学改革。为学校了解教学现状、分析存在问题、研判教学发展方向,提供了最直观的条件,促进了教与学两方面的交融。
的确,通过“毕业季”的展示窗口,让学生、学校、社会了解到当今美术教育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笔画学会、深圳市文体旅游局、深圳市…
-
-
-
-
-
-
-
-
-
-
一百多年前尼采曾说,上帝死了;七十多年前杜尚曾说,艺术已经结束;三十年前中国理论家李小山曾说…
-
“比文盲更可怕的,是美盲”
-
漫画作品被选作高考试题,这自然是一件新闻(其实每年的高考试题都是新闻),但这新闻和我有关联…
-
在从事漫画创作的三十多年里,他观察社会万象,以崭新的视角、清正的态度,创作出几千幅针砭时弊…
-
清华美院教授马泉做客四方沙龙,讲述“叠加态”的叙事生成
-
近年来,一些中国写实油画画照片、抄照片甚至运用喷绘成为应付创作的秘密武器。当这些油画摄…
-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附带着社会责任及义务的社会参与型实践,在城市发展、再生中逐渐发挥重要的…
-
四方沙龙讲座“音乐被技术改变了多少”
-
西方鉴藏里的中日绘画,何以无意中成为对方走向西方的桥梁
-
中央美学院费俊教授做客四方沙龙,讲述《身体与媒体——智能科技时代的艺术与设计》…
-
我把古画放大了10倍,笑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