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身体被媒体激活?且看智能科技时代的艺术与设计
中央美术学院费俊教授做客四方沙龙,讲述《身体与媒体——智能科技时代的艺术与设计》
2019-07-28 15:05 来源:318艺术网 编辑:柳梦洁 浏览次数:10406
在这个由科技快速发展引发的由“媒体景观”所构建的社会语境中,我们的“身体”如何被激活,被重启,被延伸?2019年7月27日下午三点,在关山月美术馆二楼报告厅内,四方沙龙如期而至,本期讲座,邀请了来自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科技方向费俊教授主讲《身体与媒体——智能科技时代的艺术与设计》。在讲座中,他从哲学、社会学以及艺术学等人文角度来探讨“身体缺失”的现象,与深圳听众探讨以艺术与科技的交叉实验来研究重新建构“身体与媒体”关系的意义与方法。
首先,费俊教授从社会生活语境变化的大背景出发,分析了当下社会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身体感知的变革最重要的动因之一即科技,科技重新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式,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我们读取信息的方式。赛博格、后人类、超级人类等观念共同指向的都是对于身体边界的突破。
随后,费俊教授向听众提出这样的问题:在这样的趋势中,灵与肉是否可以独立存在?意识是否只能靠肉身来依托,还是可以用机器来承载?在数字科技时代我们还需要身体吗?人与机的边界在哪里?身体与科技的关系该如何处理?
紧接着,费俊教授根据自身的多重身份——艺术家、设计师和教育者,从事艺术与科技研究、教育与实践,以具体的艺术实践案例,来具体阐述本次讲座主题“身体与媒体”的关系:
“媒体激活身体”方面,费俊教授以他参与策展的“戏游”为例,以播放小短片的形式将听众引入“戏游”的活动现场,不同于提供审美的场所的传统展览,“戏游”把展览和演出的形式进行结合,再将它植入到一个空间体验当中去,所有的观众在里面就像在戏中游历一样,观者在其中行走1个小时的时间,这个是“寻找生命中丢失的一小时”。费俊教授认为,当下社会,人们缺少自我对话、自我互动和自我关爱的感受,而“戏游”可以引导人们去“寻找生命中丢失的一小时”。“有戏发生,以美回响”,“美”则是触发人们对自我思考的催化剂。
“媒体改装身体”,费俊教授再以“戏游”中的一个作品《双生花》为例,两位当代舞表演者像双胞胎一样翩翩起舞,这段舞蹈也像一个人和自己的影子在起舞,演员面部则是利用黑科技来演绎的数字的变脸,让观者看到了当媒体和身体融为一体时,呈现出来的一种新的景观。费俊教授谈到,他表达的是在炫酷背后一种对于未来的畅想,人的身体可能被增强的乌托邦式的想象,当身体可以被媒体化,被植入芯片等畅想。同时,也在探讨,今天我们的肉身试图去摆脱肉身束缚的臆想。
“媒体重启身体”,以费俊教授今年5月份在上海参与了“戏游2”的策展工作为例,以一个参与式的艺术事件,来实现重启身体。依旧以小短片的形式,听众再次被带入《无界之宴—参与式艺术实验现场》,在科技的社会,人们把所谓认为是繁复的仪式感去掉了,但是带来了新的问题,就是“社交恐惧症”。因此,在“戏游2”的一个核心主题是“仪式感”。策展人将场地设计成“聆听的空间”和有仪式感的空间,在超越日常的情境中,费俊先生思考,它是否能让观者产生了希望去拥抱别人的动力,也让原本身体具有的自愈能力恢复,在图像过剩的年代,重启“凝视的能力”;在噪音超标的年代,重启“聆听的能力”,最终,用艺术的手法完成心理理疗。
在介绍了两个综合的案例(通过这种场域营造、现场营造来形成的一种广义上的艺术作品)后,再接着,费俊教授通过一些单体的艺术作品,来进一步展开阐述媒体和身体之间所产生的关系。
“媒体演绎身体”,以费俊先生和他人合作的作品《时间的形态—京剧》,试图通过新的技术、新的数字媒体的手段,去表达时间本身的形态。作品来自于对多位京剧表演大师动态捕捉的数据,并把演员的动态表演数据转出来,再用该数据来形成雕塑,形成数据的动态雕塑。其中,艺术家所做的是转换数据的选择,同时,这也扩展了更多的艺术创作方法的可能。
“媒体导引身体”,如何导引身体?费俊先生思考的是,如何通过新的科技来产生在现实中的一种增强体验,把人们拉回到现实。以他今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一件作品《睿·寻》为例,《睿·寻》是可供免费下载的APP,下载后,观者可在设定的威尼斯路线中,在25座威尼斯桥上去探索中国的25座桥,呈现一个威尼斯的桥和通过APP匹配出来的中国的桥的情境。费俊先生通过《睿·寻》表达的概念是:“今天我们太多强调文化与文化、文明与文明之间的不同和差异性,太少关注文明和文化之间的相似性,我们的先民既没有Email,也没有微信,那个时代是没有学术交流的,但是人类有一种共同的智慧,使得他们营造了这么多的如此相似的人造物。如,桥梁。而我只是一个搬运工的角色,通过一个虚拟技术搬运了25座中国的桥到威尼斯,所以我更多地作用是一个链接者,而不是那个实物的创造者。”
“媒体链接身体”,以费俊先生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另一件作品《睿·建》为例,它是一款游戏,参与者可以用游戏中提供的300多个来自日常生活的模型,来搭建一个他认为有趣的世界,让人们通过游戏这样一个媒介,把来自不同世界的人链接在一起,构建了这样一个《有趣的世界》的装置。本质上,它链接了人们的世界观。人们看到的墙上的投影的世界都是真实的用户参与创建的,这个世界就像现实的世界一样,在进行合并,也正被人破坏,有人在创建,也有人在改写。费俊认为,“我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角色,我是这个工具的创建者,我用这个工具去赋能给大家,使他们有了自己可以表达的可能性。这也是今天这个新的时代、新的技术所赋能给艺术家新的一种职能,你是一个工具一个系统的创建者,不再是那个图像的创建者。”
“媒体沉浸身体”,可以体现在数字影像方面,数字影像具有极强的造境的能力,艺术家通过当数字影像所建构的空间,可以让置身其中的观者在感知产生幻觉,类似VR的幻觉,但不同的是,VR需要佩戴眼镜设备,而它是一个被放大的虚拟现实的体验。
“媒体延伸身体”,费俊教授例举了两位学生的作品,一是邱宇的作品《机械控制的眼睛看到镜子中被控制的眼睛在看他》,当一个机械中的手臂在镜子中的眼睛看到自己,它不断地想认识到镜子中的自己是谁。邱宇利用人类认识自我的“镜子效应”,来表达的一个机器困惑的建立自我意识的过程。一方面表达机器处于非常幼稚试图寻找自我的时期,另一方面,也影射了未来我们通过大量的机械和人工智能形成对身体的延伸,成为我们感知的一部分,成为我们去听、去看、去表达的一种器官。
另一件作品是刘桂羽的《身体书写》,艺术家做了一件衣服,穿衣后,身体的数据,如心率、肢体扭转等数据被获取,这些数据将变成诗歌背后的逻辑,实时地随着身体的扭动来打印,打印出来的文字如,“一点点挪,一点点移动,肋骨一览无移”。艺术家调用了大量的如卡夫卡、马尔科夫斯基等等文学名家对于身体描述的一些片断,这些片断的语言通过算法,基于身体的数据重新进行组合,构建了一个关于身体的诗歌。这件作品也可以被理解为人工智能和可穿戴、物联网、大数据、算法这样的一些技术在艺术上应用的尝试。
讲座尾声,现场深圳听众踊跃提问,与费俊教授就“人工智能时代,人不可取代的是创造力”、“艺术家对传统文化进行转换,并产生新的价值,作品才有意义”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互动。
本次讲座中,费俊教授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丰富的案例,向深圳听众分享了他的艺术实践主要关注由虚拟和实体空间的共同构建的混合空间,也启发听众思考,当科技加速身体进化,“生命”的概念如何界定,在此背景下艺术家如何进行创作等问题。
注,讲座现场图片由四方沙龙提供。此文为318艺术网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笔画学会、深圳市文体旅游局、深圳市…
-
-
-
-
-
-
-
-
-
-
一百多年前尼采曾说,上帝死了;七十多年前杜尚曾说,艺术已经结束;三十年前中国理论家李小山曾说…
-
“比文盲更可怕的,是美盲”
-
漫画作品被选作高考试题,这自然是一件新闻(其实每年的高考试题都是新闻),但这新闻和我有关联…
-
在从事漫画创作的三十多年里,他观察社会万象,以崭新的视角、清正的态度,创作出几千幅针砭时弊…
-
清华美院教授马泉做客四方沙龙,讲述“叠加态”的叙事生成
-
近年来,一些中国写实油画画照片、抄照片甚至运用喷绘成为应付创作的秘密武器。当这些油画摄…
-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附带着社会责任及义务的社会参与型实践,在城市发展、再生中逐渐发挥重要的…
-
四方沙龙讲座“音乐被技术改变了多少”
-
西方鉴藏里的中日绘画,何以无意中成为对方走向西方的桥梁
-
中央美学院费俊教授做客四方沙龙,讲述《身体与媒体——智能科技时代的艺术与设计》…
-
我把古画放大了10倍,笑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