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yishu318
首页观点
关于“公共艺术与城市再生”,看他们怎么说

关于“公共艺术与城市再生”,看他们怎么说

2019-09-15 23:55      来源:318艺术网专稿      编辑:谢云婷      浏览次数:21570

在中秋假期期间,深圳的艺术氛围格外热闹,无论是官方美术馆、机构画廊亦或是艺展会,琳琅满目的活动接踵而至,这也预示着深圳的艺术不断在进步,不断被认可。曾一度被称为“文化沙漠”的深圳,在近年的当代艺术领域,持续向友好的方向发展,而在这个9月,备受瞩目的一年一度的“艺术深圳”也热闹非凡。



“艺术深圳”2015年转型做纯粹的当代艺术博览会,是“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1+N的重点项目。今年“艺术深圳”携手54家国内外重要画廊、2项公共艺术、艺术衍生空间、非盈利性机构和独立策展单元,带来2000余件近代和现当代艺术精品,涉及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多种创作媒介,继续坚持“全球视野、品质未来”的全新理念,展示当代艺术层次丰富、内涵多元的形态面貌。



无论从观感上还是体验上,今年的艺术深圳都给深圳市民带来耳目一新的享受。作为“艺术深圳”的合作项目——“星河·艺术会客厅”,也备受观众的关注,星河国风艺术馆通过14组作品的组合呈现,结合城市文化生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与活跃在前沿的三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应天齐、戴耘、卢征远,共同来一场观念的碰撞。公共艺术作为一种附带着社会责任及义务的社会参与型实践,在城市发展、再生中逐渐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次论坛围绕了公共艺术的城市职责、公共艺术对城市再生的推动、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公共艺术实现社会介入等话题展开。此外,论坛也与星河·艺术会客厅展位内呈现的艺术家应天齐、戴耘及卢征远的作品主题相互呼应。



论坛开始之前,星河国风艺术馆负责人关野介绍了讲座的背景,阐述星河地产与城市公共艺术之间的关系,以此来引出讲座主题“公共艺术与城市再生”,他以星河地产在郑州的文化创意园区为例,突出的文化保留和文化再生关系。星河控股集团1988年成立于深圳,历经30余年发展,业务涉及地产开发、城市更新、产业发展、金融投资、商业运营、酒店管理、物业服务等多元领域,总资产过千亿。星河以“城市运营引领者”深度参与城市化发展进程,依托星河控股综合优势,旗下星河产业集团通过“产城融投”模式致力打造创新经济发展新引擎,助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星河产业集团下设的星河国风艺术馆,现已成为产融项目的重要文化板块。



论坛由著名艺术家戴耘担任学术主持,王林(策展人、评论家)、翁剑青(北京大学教授、公共艺术研究专家)、唐尧(《中国雕塑》执行主编)、卢征远(艺术家、策展人)作为论坛主讲嘉宾共同探讨“公共艺术与城市再生”。让我们们听听他们怎么说:



翁剑青(北京大学教授、公共艺术研究专家)

翁剑青从“公共艺术的概念”和“公共艺术的当代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核心内涵的角度展开讨论。他介绍道:中国公共艺术的概念始于上个世纪末,“公共艺术”是舶来语——“Public Art”,源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罗斯福的时代,美国面临经济危机时带有周期性的问题中产生,这些问题是——如何让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和老欧洲与东方相比,建自己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艺术?如何在经济萧条时候使社会的公共资源让普通人有尊严的享有?因此,美国从国家层面建立了“艺术基金”,把艺术作为社会福利,通过公共的项目,在公共空间里展示具有人文内涵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让非艺术职业的人群在遇到危机时,能认同和享受自己的艺术文化和生活,罗斯福用法律慢慢推进艺术基金和企业来赞助公共文化艺术的项目建设。直到上个世纪,美国国家法律要求国家从州到城市的基础建设中强制性拿出工程费的1%的经费来做艺术,以此保证公共艺术建设的经济来源。

公共艺术有三个基本概念:第一,在公共空间向所有的市民自由开放艺术;第二,用专门的项目预算经费为艺术服务;第三,公共艺术体现了公共关怀,反映了不同文化诉求的不同的社会阶层的人通过艺术来反映社会问题进行交流,这样的艺术放在公共空间具有公众精神。这三个概念不同于画廊的艺术和博物馆的艺术,公共艺术是有更多的公共资源来为社会的交流塑造公共对话的一个平台。

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是从90年代晚期城市化、商业化、现代化的进程情况下,塑造新的城市形态的时候,把雕塑作为城市的名片,认为雕塑就是公共艺术。而在国际上,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在外在形态是普遍存在的。但雕塑艺术进入空间的方式,从精神性、制度性和与普通人的关系上均不能囊括为公共艺术的核心文化内涵,因为公共艺术更强调与公众对话、公众的参与和当下问题的诉求,以及新的艺术在新的观念新的技术介入下,不同区域不同社区问题的诉求。在这种要求下,仅用雕塑的形式,显然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不能满足人们诉求。今天我们很关注城市与社区的问题,因为中国的雕塑更多是放在政府和大型会展中广场上,而较少放在社区,社区会更关心纳税人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唐尧(《中国雕塑》执行主编)

唐尧以星河地产在郑州的文化创意园区为话题,提出如何打造地域特色的名片的问题,以此来阐述公共艺术与城市的关系。他认为河南是一个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大省,从殷商开始,到唐代、东汉,再到北宋,河南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河南的文化底蕴极其雄厚,但郑州整体的城市文化面貌上,较少体现出对文化资源的利用,公共艺术发展相对滞后,而星河集团在深圳的优势是,深圳处在科技、艺术、文化、时尚领先的位置,两者可以产生互补。因为郑州没有像北京798、上海莫干山、成都蓝顶的丰富艺术家的群体和艺术资源,郑州本地的艺术家,艺术院校以及艺术消费的资源稀缺,因而需要根据地域性的特点来综合考量,深圳星河地产可以主打核心的吸引力,制定一个中长短的发展目标。随后,唐尧以全球最大电音节比利时Tomorrowland为例,来阐述公共艺术对于地方国际化的影响力。他认为把国际的元素融合进来,只能吸引周边地区,如果把定位放在全国,郑州可以打造“中原文化的名牌,如果目标是世界,则需要密切关注双年展、比利时的电音节、明斯特的十年的雕塑展等国际艺术项目,不但要打造郑州的中原文化的特色,还要打造中国中原的概念。



王林(策展人、评论家)

王林从艺术的“介入性”来切入本次主题:在今天谈到艺术、文化这些概念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会跟社区联系,艺术不仅仅是一个形态的呈现,更多是有一种介入性。从二战以后,当代艺术特别是从波普艺术开始,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不断向日常靠近和介入。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让掌握资本的有情怀、有权力的人来做文化方面的事情。文化在今天越来越成为一种资源,不能随便浪费与毁坏。大家逐渐认识到:在艺术文化的创造性的发挥当中,艺术家的个人创造力是非常重要,而且是需要有担当,有开阔性,有潜能性的创造。今天再来讨论艺术的时候,不管是官方政府、美协、学院等,对艺术家的个人创造力非常认可,进而,让我们可以在文化进步的基础上来讨论“公共艺术”、“艺术对社区的建议”、“艺术对项目的建设”。



卢征远(艺术家、策展人)

卢征远站在艺术家的视角,来谈他对“公共艺术”的见解。他认为艺术家往往不是解决问题的人,而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因为有了问题才有了创作。现在大家都在说“公共”,“公共”到底指什么?“公共”在哪?大众理解下的“公共”可能就是人群聚集的地方,以网络直播为例,能否把直播出现的物件都定义为具有公共性,这也是可讨论的。在卢征远眼中,当代艺术的核心价值在于独立精神,而公共艺术有的时候需要妥协,或者需要一种共识才能表达出来。很多艺术家不太愿意直接谈“公共艺术”,他们更愿意谈“当代艺术的公共性”,“Public Art”一词在当时创造的时候有一定特质,今天再重新讨论“公共艺术”,它已经有很大性质的变化,如果继续去延用这一词去指代今天的公共艺术,那么我们需要有创造性的词去覆盖老的概念,比如“艺术介入”这一概念,卢征远则认为,艺术在今天不一定是介入或者创造,更多是一种连接和打开的方式,从艺术家的角度与公共空间更平等的连接状态。艺术作品是确定的“点”,而艺术更多的是“点”所产生的波动或者震颤,像wifi的无线电波,用信号来去连接你我。

以作品为例,卢征远介绍到:他在2009年至2010年在尤伦斯举办个展——“84天84件作品”,每天做一件作品放在展厅,通过时间的蔓延,与公众的交流就形成这个展览。在2015年,他思考:到底艺术家的创作是个体的还是公共的?这时,他创作的方法和提出问题的方法是做一个艺术项目——“合作公社”,不限制媒介,作品的阐释则由公众参与,以此达成跟每一个人与每一份物品之间连接的概念。通过作品来讨论到底“公共”是谁,并非下定义,而是去发现这个事,他希望用这样的创作方式能够激活这一问题。



论坛尾声,现场有观众提问关于展览的公共艺术作品留存的问题,翁剑青给予了充分的解答,他认为,有些公共艺术作品是为了与社会产生关联,引发社会的思考,进而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有些公共艺术作品就是为了公众服务的,这两者都有存在的意义。

此次论坛中,嘉宾们专业的学识和清晰的学术观点让到场观众深切地认识到了公共艺术与城市之间的关系,论坛结束后,观众纷纷表示获益无穷。



318艺术网
编辑部


分享到:
[下一篇] 展讯 | 首届“写意岭南”东莞市美术创作大赛暨优秀作品展
[上一篇] 从深圳出发,汇聚新马欧美非艺术家开展国际艺术饕餮盛宴!
新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