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yishu318
首页观点
陈履生:根据馆藏的策展

陈履生:根据馆藏的策展

2019-06-24 10:12      来源:陈履生美术馆      编辑:柳梦洁      浏览次数:4228


Mr.陈作题为“龙美术馆 新中国美术作品的收藏、展览与研究”专题演讲。

龙美术馆的新中国美术作品的收藏来源于王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而关于收藏的个人爱好发生在每一位收藏家身上都是共同的,只不过每一位收藏家会有着各自不同的兴趣点和收藏的方向。包括在同在一个家庭中,夫妻二人各有所好,兴趣全然不同。在王薇投向新中国美术作品收藏的时候,她的先生刘益谦却在努力收藏古典艺术的精品,从龙椅到鸡缸杯。因为王薇的兴趣所在,有了龙美术馆如今这一特别的系列收藏,表现出了在这一领域中的特别的地位。
收藏往往有一个重要的节点。在这个点上可能会发生影响到后来的发展,而关系到收藏的也会出现一个历史性的转折。

2009年11月18日,由王薇收藏的从延安以来的主题美术创作作品构成的“革命的时代:延安以来的主题创作展”,在上海美术馆开幕。这是王薇这一系列收藏的首次亮相。此后多次举办展览,最近一次是2018年9月25日,根据馆藏而策划的“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特展在龙美术馆开幕;2019年3月20日又巡展至重庆的龙美术馆。

无疑,根据馆藏的策展,首先是要对馆藏的充分研究。因此,本次展览就设定了6个板块。


陈逸飞《踱步》布面油彩 186×356cm 1978

一. 领袖与革命

从延安以来到1949年之后,毛泽东形象和事迹,包括与之关联的故居和纪念地,都是新中国美术创作中的重要题材,其作品数量之多、影响范围之广,都是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观。就图像而言,每个时代也有所不同,反映出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当然也反映出毛泽东社会地位的不断提升与社会氛围的不断变化。与之相关的是,在不同画种之间也有所不同,既关系到运用,又关系到画种之间艺术特点的差异。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无数的画家投入到毛泽东题材的美术创作之中,而更多的基层画家则用复制的方法将领袖的图像覆盖到城镇和乡村的公共空间之中,所以,就有了毛泽东题材的美术作品超常的普及。本专题以1949年之前的毛泽东形象和事迹的创作为主,包括表现毛泽东所领导的共产党革命历史的主题创作。从南昌起义、向井冈山进军、红军过夹金山、长征路上,到胜利渡长江等,表现了领袖的伟大与革命的艰辛。它们所具有的像教科书一样的历史意义,反映到美术创作中就成了一个基本的但又是十分重要的题材,事实上,这些作品确实普遍存在于各种教科书或普及性的读物之中。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画家们从各个方面挖掘这一题材中的诸多关键性的内容,从不同的方面表现革命历史,反映革命过程的曲折和艰辛,从而歌颂了毛泽东建立新中国的丰功伟绩。随着时代的发展,展现这一时段中的毛泽东题材的美术创作也在不断挖掘主题中的独特的内容,并以新的视角和新的发展来呈现各个时期的不同创作的特点。


黎冰鸿《南昌起义》布面油彩 119×159cm 1977

招炽挺、赵淑钦、王孝柏,《向井冈山进军》,布面油彩,152×268cm,1975,龙美术馆

莫朴《战地黄花》布面油彩 108×148cm 1977

古元《毛主席和农民谈话》纸本水彩 60×94cm 1951

二 . 战争与和平


艾民有《向毛主席汇报》布面油彩 178cm×239cm 1970年代中期

艾民有《首次海战》布面油彩 178×239cm 1969

在表现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军队在抗击外来侵略和夺取政权这一革命历程的主题创作中,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进而走向胜利的历史过程,每一次战役,每一个阶段,在属于革命历史主题的创作内,包括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一系列战争题材的主题创作,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就受到了新政权的高度重视,并开始了与博物馆展陈相关的多次大规模的组织创作。为了现实中的不能忘却,许多画家投入到了这一创作之中,也有一些画家通过这一创作而一举成名,有些作品成为他们一生的代表作而得到了广为流传。在不同时期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中,既有重要的战役和决定成败的指挥,又有典型的事件和具体的人物,还有相关的一些特别的内容。作品有的反映战争的激烈与残酷,英雄的英勇和献身,群众的拥戴和支持;有的表现面对恶劣环境的开朗乐观,面对死亡与牺牲的从容不迫;更有展现精神层面上的勇敢坚强以及对胜利的无比信心。这些作品通过不同的构图方式,或展现宏大的场景和内在的人物关系,或以不同的形式语言表现历史题材创作的时代特色。而在人物塑造方面,以突出主题形象为主的特色往往都表现出与主题的的紧密关系。作为一种历史的图像,这些作品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表现了人民军队中官兵的英雄形象,也反映了战争中的人民和军人对和平的渴望。


苏高礼、杜键、高亚光,《太行山上》,布面油彩,250×360cm,1981-1984,龙美术馆

陈宜明《追思》,布油面彩,134cm×117cm,1991

万今声《中朝会师》布面油彩 113.5×220cm 1959

三.  敬仰与歌颂


靳尚谊《毛主席视察上钢三厂》布面油彩 132×251.5cm 1969

靳尚谊《毛泽东像》纸本素描 39×29cm 1967

以毛泽东画像、塑像以及关于毛泽东的主题创作的作品,在60年代以后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是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和表现范围的不断扩大,而且在表现方式上也与过去有着很大的不同,显现了60年代中期之后10中的创作特点。关于毛泽东题材的主题创作,从1949年开始就是新中国美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题材,这之中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并举,既有表现毛泽东在革命胜利前的艰苦岁月,又有表现毛泽东在革命胜利后为建设强大国家而努力的日日夜夜。因此,图像中表现出的以1949年分界的差异,实际上是夺取政权与巩固政权的不同,但核心都是歌颂和热爱,也有关怀和拥戴。这一部分以表现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在1966年至1976年这一时期前后的形象和事迹的作品为主,所反映的除了美术创作上的特点之外,还折射出这一时期诸多的社会问题,以鲜明的时代特色显现了艺术成为政治工具所产生的问题,而艺术的异化则使艺术创作和这段历史一样成为时代中的不幸。在这10年中,毛泽东题材的创作以及图像的广为利用,形成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特点,也造就这一时期的艺术特色。因为社会的需要,促进了这一时期创作的广泛开展,通过各种创作学习班以及全国性的美术展览,使毛泽东题材的创作有了一家独尊的地位,并有着强烈的时代印记,同时,其形式风格还影响到其他题材的创作之中。


陈衍宁,《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布面油彩,172.5×294.5cm,1972,龙美术馆

程允贤《战友》铜雕 160×80×150cm 1976

四  新兴与转型


陈烟桥《城市背后》木刻版画 17.5×16cm 1933

古元《减租会》木刻版画 13.4×19.6cm 1943

这是以版画为主的专题。从20世纪30年代为开端,表现了鲁迅所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在中国的发生与发展,特别是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前后,延安等革命根据地的版画创作在时代中的作为。1929年,鲁迅与柔石等以“朝花社”的名义出版了《艺苑朝华》丛刊。后来,鲁迅在《新俄画选》小引中说:“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到1931年夏,上海有了中国最初的木刻讲习会。从此,木刻在中国方兴未艾,尤其是在抗战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20世纪的版画发展,经历了鲁迅倡导期和延安发展期,以木刻为代表的版画在中国的社会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讲话》的指引和延安等革命根据地的实验,为中国新美术的发展指明了时代的方向,而版画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像实验室一样开其端,并走向了大众化的历程。1949年之后,版画面对新中国的实际而开始了历史性的转型,从刀枪匕首变为时代的歌手,从横眉冷对到俯首甘为,社会功能的变化也带来了审美上的不同。而版画技法也向精致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从宏大叙事到情趣小调,新时代的新生活在版画的表现中呈现了新的风采。这一时期中的很多版画家出于对鲁迅的敬仰,还创作了大量的表现鲁迅形象和事迹的作品。而在其它题材的创作方面也是百花齐放,呈现了版画在新中国的新发展。


李少言,《八路军120师在华北》(31幅),10×13.6cm、12×8cm,1940,龙美术馆

五.  生产与建设


黄鹂《飞雪迎春》纸本水粉 73×76cm 1978

建设新中国是新中国美术创作中的重要的主题。通过建设主题来改变传统艺术的面貌,并使之能为新中国服务,进而改造从旧社会进入到新中国的画家。因此,在经历了战争的创伤之后,新政权在工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恢复重建,从战争遭遇的巨大破坏和损失中,各行各业都掀起了生产与建设的高潮。这类主题的创作表现了人民对建设强大国家的努力,对改造山河的决心,对从一穷二白走向国富民强的美好愿望。因此,以展示社会主义建设新气象为主的各个方面都出现在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之中: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从兴修水利到大型水库和水电站,从简单的农具制造到大炼钢铁,从山区修梯田到山中通公路,从铺路到天山脚下到一桥飞架南北,如此等等,都有着与之相关的如火如荼的建设工地,以及劳动的号子和汗水。这是新中国的主旋律,为了改变一穷二白;这是火红的年代,为了新中国而付出青春和热血。他们伴随着新中国的美好愿景而度过了一生,而在他们记忆图画中,丰产丰收与烟囱林立,麦浪滚滚与高炉栉比,劳动英雄与生产模范,构成了时代中的美好图景。如此众多的作品讴歌了人民群众在生产与建设的劳动中的积极作为,以及不畏艰险的力量和智慧,还有史无前例的壮举。这些作品既是现实的反映,又是一个时期之内国家建设成就的讴歌,还是全体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写照。


靳尚谊、傅植桂,《把第一根无缝钢管献给毛主席》,布面油彩,60×50cm,1954,龙美术馆

孙国歧、张洪瓒《引来银河水》布面油彩 88×324cm 1974

佚名《丰收季节学唱样板戏》布面油彩 160×388cm 1973

六.  时代与步伐


汤沐黎《针刺麻醉》布面油彩 97×127cm 1989

常书鸿、李承仙《攀登珠穆朗玛峰》布面油彩 279×133cm 1986

1949年以来,随着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美术创作在表现现实生活方面出现了很多新的题材,其中有许多是前所未有。这之中有着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转化,农村中农民对于机械化生产的期盼,以及拖拉机代替老黄牛的憧憬,都反映了社会现实中的新的内容,而与生活相关的托儿所、敬老院,妇女能顶半边天,干部下乡,知识青年,工业支援农业,如此等等,也让人们看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气象。而与工业相关的各类生产,规模扩大,从无到有,还有城市建设等,也以一种新风新貌而表现出新中国的巨大变化。这些作品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新中国的时代特色,尤其是在时代新风的表现方面。这一时期的美术家积极深入生活,多方面挖掘了时代生活中的许多丰富的内容,从宏观到细节,从重大事件到生活和家庭,党政军民学,工农商学兵,农林牧副渔,都显现了新中国不同于过去的方方面面。而从城市到山区、从工矿到农村的不同题材中,也都反映了新中国主题创作的时代特色。另一方面,因为50年代以来各种政治运动的此起彼伏,主题创作中也有许多表现相关政治运动的内容,不仅表现出了主题创作服务于时代的特色,而且也是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历史写照。改革开放之后,主题美术创作既有在传承中的发展,又有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所带来的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表现,展现了新时期主题创作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时代风采。


孙滋溪,《天安门前》,布面油彩,155×285cm,1968-1974,龙美术馆

龙美术馆西岸馆



318艺术网
编辑部


分享到:
[下一篇] 企业收藏中艺术与经济的相互成就
[上一篇] 陈香阁艺术中心看周蓝凌的“水唱船歌”,感受他笔下的家乡情怀
新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