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锡龙 | 画伴随他一生,画也展现了他的艺术才华
2020-02-20 20:21 来源:318艺术网 编辑:谢云婷 浏览次数:8998
1979年,我的第一作品“让我也坐一点吧“在《人民日报》发表至今已经17个年头了。在这十多年里我不停地画,不停地创作,总共在国内外报刊发表了几千幅作品,并获得大大小小不下数百个奖,不少作品被编入多部漫画集。国内外几十家报刊介绍了我的漫画作品和创作道路,电视台也为我拍摄了专题片,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的某栏目用了我的一些漫画作片头,(虽然至今未给我打过招呼或给予任何报酬,不知是否牵涉版权问题)今年全国高考有用来了我的一幅漫画作语文考题(也没有任何人向我打个招呼,不知是否也牵涉到版权问题)。前不久,有关部门将我列入“我国20年代以来有代表性的漫画家”之列。1989年我出版了《庄锡龙漫画选》,今年又出版了《庄锡龙漫画选集》。1993年经报社领导推荐,我被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被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传记中心”编人当年的〈世界名人录·艺术家卷》。(我每年都会收到好多份“名人录”“名人大字典”等等的入编通知,但我只唯一同意入编该名人录)。因此,经常有些朋友问我,老庄,你怎么能画出这么多漫画来呢?我们平时看你挺“悠闲”的嘛……
《让点座,行吗!》 48.5cmx59.5cm 1978年
确实,我有时翻看自已这十多年来积累的作品自己也不由会发出感慨!我什么时候画了这么多作品呢。
早年的我是画西画的:油画、水粉、水彩、素描都学习过一段时间,这就为我的漫画创作打下了一定的技法基础,而这种基本功的训练正是许多漫画作者所缺乏的。
我在上海生活了34年,其中有一半时间是在工厂度过的。大上海是中国漫画的发源地,而她深厚的文化沉淀和艺术氛围使我的漫画创作一起步就有较高的起点,而17年的工厂生活又使我窥见了生活的最底层。同时也使我对百姓生活十分熟悉。至今我在创作时很少去找什么参考资料,画什么道具环境等等就是完全得益于这段时期的生活,因为这段生活中的许多东西已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记忆之中,创作时常常会自然地流溢出来。
《两个大学生,在车上抢座位打起来了……》 39.5cm×48.5cm 1991年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给我们这一代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文盲加流氓”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这十年中有的人“抓革命”,有的人“促生产”。而我却基本“赋闲”在家,我想方设法借阅了不少古今中外的名著,尤其是中国的古典名著、诗词、小说,这就给我的漫画创作打下了一定的文学基础。(虽然当时这样做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一些麻烦,但好在我当时被归入“根正苗正”的“红五类”。)
我的兴趣爱好很广泛,什么都想学也愿学。虽说大多是“猪头肉三不精”,却也使自己对很多方面有所了解:我喜欢各种体育活动,还是个不错的篮球裁判;我能流利地讲十多种方言,喜欢曲艺戏剧,自己也能唱会哼,我还会演奏不少乐器,有的能达到独奏的“水平”;我会口技、杂要、客串电视剧、节目主持人…而这一切“杂货堆”恰恰是一个漫画家最需要的“素养”。
《明星生仔》 39cm×53cm 1992年
由于多年的漫画创作,我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脑子不停地思索漫画点子,眼睛经常在“捕捉”漫画题材。我身上带有一个小本子,将一闪即逝的“灵感”记录下来。晚上我便躲进书房内将这些点子、题材、灵感变成一幅幅漫画作品。而这时候,别人也许正在打麻将,卡拉OK或已进入梦乡了。我搞过多年工会宣传,由于工作所“逼”,所以我创作时“出手”很快,再多再烦的事我一会儿就干完了,大伙儿都叫我“快手”,我看起来挺“悠闲”的,其实多少个夜晚我是独坐灯下度过的。你只要看一下我的作品,便会感到我活得挺“累”,一点都不“悠闲“。
《习惯与传统》 69cm×69cm 2010年
每每想起自己这十多年来的漫画创作道路,我便会百感交集,我觉得我有时是在“虐待”自己,整天躲在房内,趴在案头玩这“雕虫小技”,摒弃了很多人生享受”,却换来了颈、胸、腰的一连串“椎炎”。然而,当我感到读者看到我的作品发出会心的笑或开怀大笑时,心里便会有一种欣慰感。我想,人活着总是要有一点追求的,而我的追求便是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漫画作品来。
……庄锡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良好的心态,特别是艺术家。在名利诱惑面前,艺术家是否能保持住初心,做一个正直正派的“医生”,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去客观地反映社会,是对其艺术定力的考验。庄锡龙就是经得住考验的著名艺术家。他早年刻苦学习油画,随后因为工作需要转向了漫画。在从事漫画创作的三十多年里,他观察社会万象,以崭新的视角、清正的态度,创作出几千幅针砭时弊的作品,赢得了全国读者的认可和喜爱,其作品还被选为全国高考语文试题。近年,他又从漫画逐渐转向了国画,他始终保持着一颗淡治宁静之心,去充实自己的绘画人生。画伴随他一生,画也展现了他的艺术才华。
《童年忆趣》 69cm×69cm 2016年
……家庭贫困,苦难磨砺品性……
庄锡龙祖籍广东潮阳,1949年2月出生于上海。早年生活极贫苦,当过小工摆过小摊,做过工人。庄锡龙的父亲是个农民,只上过小学四年,母亲则没有读过书他的父母很早就从广东潮阳去上海谋生。因为在上海举目无亲又没有文化,在茫茫人海的大上海要养活一家八口人,其艰难可想而知当时,父亲凭着在家乡学的一点木工手艺,在家做些木屐拿去卖,而母亲则带着年幼的我和其他兄弟姐妹,一起去郊外挖野菜和草药,洗干净后扎成一小捆一小捆去菜市场边叫卖。”庄锡龙说,当时上海聚集了不少广东人,这些具有广东特色的野菜和草药,唤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所以当时很多广东人经常来帮衬着买这些东西如果一天能卖上一两块钱,母亲就会欢喜得泪水涟涟,而我自己也因此认识了不少野菜和草药。“1983年我刚调来深圳时,一次我在街头的一个药店门口,突然看到了好多年都没有见的这些草药。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和自已少年时的困苦。当时站在那里看了好久都不忍离去。”庄锡龙回忆。
《“你真开心,可以读书!”——“你真开心,不用读书!”》
40.5cm×56.5cm 1991年
然而,家庭的贫困让庄锡龙更加坚强和坚韧因为贫困,他知道只有更加勤奋学习,才有可能改变命运,所以他广泛地学习文学、戏曲、音乐、美术、表演、体育等各种知识技能。“当时,由于家里付不起电费,我每天晚上都点着微弱的油灯看书,为了看清书本上的字我得离油灯很近,所以头发经常被灯火燎焦。那段生活虽然艰苦,却为我以后成长为画家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庄锡龙说。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31.5cm×35.3cm 1995年
……爱上绘画,漫画成就自我……
机遇总是给那些不甘平凡而又时刻准备着的人。
庄锡龙从小就喜欢画画。所以进入工厂后,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利用一切时间努力学习多种知识。到工厂的第二年,庄锡龙就被调到工会做宣传干事,写标语、画宣传画、吹拉弹唱。经过十年的磨砺,让他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文艺宣但他知道,自己最喜爱的还是绘画。
1979年,上海举行了一次大型漫画展,一位朋友建议他画两幅去试试,没想到的是,他送去的两幅作品都入选了,还被《人民日报》《文汇报》等报刊刊登,这极大地激发了他对漫画的创作热情。于是,他从西画逐渐转向了漫画,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真棒》 34.5cm×47.5cm 1988年
“我从油画逐渐转向漫画,一方面是因为画油画太费时;另一方面就是,我进入了新闻界,没有大量的时间去画油画。报纸需要的是插图和漫画。所以,我毅然地转向了漫画。”庄锡龙说。
“起初,我画漫画完全是想到什么就画什么,画完就投稿。所以,寄给报社或出版社的漫画作品,被退回来的很多。但我并没有气馁,而是冷静地分析作品失败的原因,在摸索中前进。”庄锡龙告诉记者,虽然自己有过作品成功的喜悦,也常常陷于创作的苦恼中。但他坚信只要自己勤于耕耘,就必然会有所收获。所以,几十年来他不停地画,把整个身心都溶化在漫画创作上。
《无题》 16cm×21.5cm 1988年
……南迁拓荒,深圳成名成家……
1983年,庄锡龙来到深圳,在《深圳特区报》从事美术编辑工作。虽然远离生活了34年的上海,来到当时还是一片黄土地、铁皮屋的深圳,但可以专心做自己喜欢的事,庄锡龙心满意足。
当时的国贸大厦还在浇灌地基,深南大道还在铺设当中,庄锡龙也被这火热的生活所感染,烈日下穿街走巷,了解深圳的风土人情。他以近乎狂热的精神投入到工作和创作中,源源不断的漫画作品在当时《深圳特区报》那间狭小的美术室里产生,又从这里传向全国各地和海内外报刊。崭新的视角,深刻的讽刺,使庄锡龙的作品迅速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和喜爱,有时一天内全国几份著名的报刊都同时刊登他的多幅作品,庄锡龙渐渐成为人们熟知的漫画家。
《截错了》 37.5cm×52.5cm 1995年
1993年,鉴于他在漫画创作上的丰硕成果和作品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庄锡龙成为深圳首批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96年,他创作的漫画作品《截错了》被选为全国高考语文作文试题,让他成为当时被热议的“新闻人物“。深圳电视台曾3次拍摄专题片《漫画庄锡龙》等,国内外多家报刊撰文专版介绍庄锡龙和其漫画作品。
当被问到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漫画家时,庄锡龙告诉记者,创作漫画绝不是常人想的那么简单。漫画要让人思索,引起共鸣,首先要求漫画家是一个杂家,因为漫画创作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仅仅靠精通一门知识是根本不够的;其次,漫画家要是个思想家,他要准确地从生活的表象中看到事情的本质,创作的作品要接地气;最后,漫画家还必须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评论家。因为漫画家手中握的不是画笔,而像是外科医生的“手术刀”,划深了伤到健全的组织,划浅了触及不到病灶。
《童年忆趣》 69cm×69cm 2010年
……怡情国画,感悟绘画人生……
退休以后,庄锡龙就比较少创作漫画了他告诉记者,自己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国画,有一次他跟漫画大家方成先生一起去汕头讲学。方成建议他可以试着用国画的形式来画漫画。
“我逐渐开始转向国画主要有四方面原因。第一,感兴趣。第二,三十多年漫画创作使我有比较强的造型能力。第三,漫画家需要有平台,作品要想办法上版面,这就难免要去跟年轻作者争版面,我觉得就没必要了。第四,漫画创作要接地气,要深入生活,退休后接触生活少了,漫画思维自然也跟不上了。”庄锡龙说。
近几年来庄锡龙将中国传统水围,融入漫画的艺术语,创作出一批具有东方韵味的水墨作品。笔墨挥酒自如,在细节上精雕细琢,格调高雅,妙趣横生。从他的国画作品中可以看到他漫画的痕迹和持色。他的山水作品风格清雅明照,气势宏大,人物画造型别具一格,充满生活气息。他的童年忆趣系列重现了人们熟悉的童年生活场景,画中的孩童还带有漫画笔墨的意趣。他的水墨画,在山水与人物之中能看出他对人类,对自然的一片钟爱之情。他的山水画得严谨,注重布局和笔墨,师承传统,丝丝入扣,而他的人物画画得很松弛,线条放开墨色流驰,流露出漫画造型的印痕。
在谈到如何保持旺盛的艺术创造力,庄锡龙告诉记者,作为一个画家应当看淡名利,持有一颗平和宁静的心,从生活中感悟和提炼出真善美。
如今,庄锡龙年逾七旬却依旧还在坚持创作。“一个画家如果不让他画画,那是最难受的。王子武先生说自己画不出奇,画到死,我没有王子武先生那么高的境界,但是我想说我画不好我也画到死。”庄锡龙告诉记者,未来他就是想多画好画,有一个最大的愿望就是,想画一张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的世相作品,来反映深圳全貌。虽然现在收集了很多资料,但由于年龄和身体条件已不允许了,这个愿望可能会成为遗憾,但他会尽力去做这件事。
注:文章及图片由关山月美术馆提供
-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笔画学会、深圳市文体旅游局、深圳市…
-
-
-
-
-
-
-
-
-
-
一百多年前尼采曾说,上帝死了;七十多年前杜尚曾说,艺术已经结束;三十年前中国理论家李小山曾说…
-
“比文盲更可怕的,是美盲”
-
漫画作品被选作高考试题,这自然是一件新闻(其实每年的高考试题都是新闻),但这新闻和我有关联…
-
在从事漫画创作的三十多年里,他观察社会万象,以崭新的视角、清正的态度,创作出几千幅针砭时弊…
-
清华美院教授马泉做客四方沙龙,讲述“叠加态”的叙事生成
-
近年来,一些中国写实油画画照片、抄照片甚至运用喷绘成为应付创作的秘密武器。当这些油画摄…
-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附带着社会责任及义务的社会参与型实践,在城市发展、再生中逐渐发挥重要的…
-
四方沙龙讲座“音乐被技术改变了多少”
-
西方鉴藏里的中日绘画,何以无意中成为对方走向西方的桥梁
-
中央美学院费俊教授做客四方沙龙,讲述《身体与媒体——智能科技时代的艺术与设计》…
-
我把古画放大了10倍,笑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