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yishu318
首页观点
马泉的沙漠故事

马泉的沙漠故事

清华美院教授马泉做客四方沙龙,讲述“叠加态”的叙事生成

2019-12-02 10:21      来源:318艺术网      编辑:柳梦洁      浏览次数:7962

2019年11月30日下午三点,关山月美术馆二楼报告厅内,四方沙龙2019年“新艺术:科学与人文的交响”系列讲座第九讲如期而至,本期四方沙龙邀请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泉教授从认知、探究、实验、呈现四个角度循序渐进,与深圳听众分享了他在关山月美术馆的个展“叠加态”的叙事生成。


四方沙龙现场

马泉教授谈到,“叠加态”这个展览是他利用所有的业余时间做的一个系统,是工作之余的探索,历经多年的积累。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认知观察我们的社会与生活,只有认知产生了特有的兴趣关注点的时候,才有可能产生某种火花。而他对沙漠空间产生了极强的兴趣并不断关注它。


主讲人,马泉教授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者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是认知过程。例如,清代画家郑板桥“画心中之竹”。

人的认知能力与人的认识过程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认知是人的认识过程的一种产物。一般来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如感觉、知觉)、思想(想象、联想、思考)等,都是认识活动。认识过程就是主观客观化的过程,即主观反映客观,使客观表现在主观中。而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瞬间进行多种操作,为了顺利地加工大量信息,人只能按照一定的计划和兴趣,选择特定的信息进行操作,并将整个认知过程的大量操作组织起来。因此,认知计划对认知活动的有效进行时十分重要的。


 沙漠腹地考察之一

探究,是发现问题、确定线索、搜集数据、形成判断和见解。活动是一切后期行为的开始,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在认知层面是相似的,并引发一系列的追问与探究,在探究阶段,艺术与科学就进入了各自的领域和目的,科学追求实证和真相,用逻辑与理性去解释世界,而艺术则更多的关注社会、人性与情感,注重感性与独立观察,在相当长的时间,就是在科学与艺术的共同推进下,创建了今天的人类世界文明。

2006年至2012年,是马泉对沙漠空间场域和地球特殊空间的认知考察阶段,这个阶段基本是对自然空间的体验和认知,对宏大场域的审视与考察。浩瀚的沙漠,亿万年的尘埃,亿万年的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物质的尘埃,先后相聚在某个空间中,翻来覆去,上下翻滚,磨来磨去,交错撕咬,形成此场域的时空交汇,也形成了地球最大的器官——沙海大漠。


 沙漠腹地考察之二

在这一期间,马泉对沙漠的认知纵深持续进行,沙漠是微观与宏观的集合体,宏观的沙漠场域是一粒粒沙子所构成,而微小的沙粒自身有隐藏着宏大的构造和时空信息,就像宏观浩瀚的宇宙是由微观的粒子所构成的一样。沙漠是宏观与微观,共同造就的时空,也就是保留和记录地球乃至宇宙进化信息和线索的地方。

“也许是习惯了在人类社会环境的生活,也许是喜欢了各种复杂结构和制约,忽然进入到陌生的无人沙漠自然空间,真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和少摸打交道,再加上地形的复杂险恶,操控技术的省属,恐惧感油然而生,生怕阴沟里翻船,即使操控技术已经提高,这种恐惧感依然存在,但心态已经舒缓,可以开始适应这个地球另类空间带给自己的极致的惊喜,也尝试慢慢打量和沉浸在她的怀抱里享受极致孤独后的通畅。

我在想,这应该算是回到了人类的出发点,那种似曾相似又非常陌生但务必亲近的空间,或许是地球编码的一个区域,否则不可能唤醒我身体沉睡的、莫名的、冥冥之中的冲动,嗯……看来,我要好好的深入了解她,研究她……并‘解码’她。这就是我创作的缘起。

而这个强烈的创作动机,是在我沙漠探究六年之后才有的,也就是2012年。”

——马泉笔记

 沙漠腹地考察之三

叙事动机是在认知的纵深阶段,必然产生叙事动机和叙事计划。简单说就是讲故事。叙事又分为叙述和故事两个部分,或者说“讲什么”和“如何讲”。

马泉的叙事计划就是生命的体验,时间、空间、思考、社会等等,这是自然生成的想法。叙事方式上也想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包括材料和文献来支撑这个架构。他是给自己10年时间去进行这个计划。而且这个过程中绝对不能功利。2012年,马泉教授有计划地进入了沙漠,体验,再进去,文献、实验,最初因工作室空间限制,他尝试用水墨讲述沙漠故事,但单一媒介叙事有很大的局限性,很难反映在沙漠空间的体验,特别是有关生命的、社会的、人类的整体思考。


 
马记 2016年 166号 纸本水墨

 马记 2017年 23号 纸本水墨

“起初因空间条件限制,只能从水墨入手,陆陆续续实验了四年多,也有了点意思,但总感觉缺了很多东西,水墨不能完全表达我对沙漠的整体回应,就问自己,到底你想要什么?记得很清楚,我当时的回答是,声音,对,纯粹的声音,我自己创作的声音,还要时间性和空间,要精确的文献数据,要这要那,没完没了……到这时,我才开始逐渐清晰到我到底要表达什么,那就是整体结构的叙事,度,是沙漠场域体验后的整体回应,既对具体空间的回应,又有观念的回应,既要回应沙漠,又要回应自己……

带着这些角度,又不断去沙漠,寻找和采集以往忽略的数据,观念的清晰,导致平时没注意的细节也都开始得到解读。同时,也开始了其他媒介的工具学习和创作实验。”

——马泉笔记

 

马记 综合材料 2号 木板浮雕 丙烯
 
 马记 综合材料 4号 木板浮雕 丙烯

各种媒介实验需要大量的实践,如认识媒介、实验、确定媒介、叙事故事。马泉教授不依赖于单纯的绘画技术,他说:“我是一个享受者,不是一个为了守住我学习的工具不得已画一辈子的人。”

“最终确定叙事媒介结构,即使这样,还是需要大量的实践去学习媒介的基本技术原理,如绘画语言与材料技术,作曲的软件硬件,和作曲所需要手指弹奏技能训练,影响的摄录与剪辑等等,有些人也许会说,可以找专业助手来做啊,我也想啊,但哪个人愿意给那个什么都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的人当助手啊,怎么做啊,只能自己边学边做,边做边逐渐清楚!”

——马泉笔记

 沙漠之子 影像

走进沙漠需要勇气和技术,而走出沙漠去构建一个创作系统和语境与沙漠保持某种平行,又不局限沙漠表象却很难。经过八年多的实验、创作和不同媒介间的逻辑调整,马泉教授基本完成了展览的结构,整体的、综合的叙事体验。

马泉长期致力于探索空间叙事与设计跨界的可能性,著有《城市视觉重构》等和城市空间视觉设计相关的专著与论文,进行大量的城市空间视觉设计实践活动,运用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相继完成了包括“重庆解放碑空间视觉设计”、“蓝色港湾品牌空间设计”等许多城市和空间的视觉改造,并具有30多年的设计教育经历。
 

主讲人:马泉教授

与此同时,保持着独立的观察体验认知活动,马泉多年持续赴沙漠腹地考察体验,以探寻自然空间中生命个体的自我超越状态,以及宏观场域与微观物体的共存关系。近十年来陆续使用水墨、装置、影像、音乐、版画等综合媒介进行实验性创作,力图于物性与心性的不断碰撞中显现视觉语言与综合媒介的叙事性关联,并在叙事与媒介、媒介与语言、呈现与观看之间构建新的转换机制。这期间,设计的经历和思考方式为他独立的创作提供了不同于常态的实验路径。

无论是设计实践还是独立创作活动,都是一种叙事过程,只是来自问题的主体不同,设计是在解决他人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介入社会问题,独立创作是在解决自己观察的问题,并在探索、实验基础上形成叙事系统中介入社会,核心都是介入与参与,在不同问题主体间的转换和互用,也是他创作活动的特色。


 时间雕刻 凹版1号

“我要的是混合媒介叙事的结构性力量,而非单一媒介形式语言探索。从独立认知观察、问题提出到探索一种结构、一种叙事方式以及媒介组合实验也是一种研发活动,是一种方法论与呈现方式的探索,是基础语言语法系统的构建,是一种创建活动,作品是系统的外化实验呈现痕迹而已。再次极端,媒介的是属性和不仅仅是视觉的呈现方式的探索实验过程,充满不确定性的有记性,时而掌控进程,时而被过程甚至材料本身带入到新的陌生……”

——马泉笔记

 时间雕刻 凹版2号

作品展,仅仅反映了一种认知结构,一种意识逻辑大纲,一种方法和媒介实验过程的呈现,是一种开始,而非结果。最终的展览呈现所借用的媒介形式有:水墨、综合材料、视频、音乐和装置,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认知和呈现逻辑结构,并通过展览的文献衬托,形成了沉浸式的观看与体验空间,基本达到了马泉最初的设想。

“艺术作品,其实就是一面镜子,每个人在阅读和观看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知识图谱。每一种媒介都有自身的局限性,而你能做到的就是利用局限成为你叙事特征……至此,媒介也找到了你。
大漠中的渺小沙粒却有无限的宏大,这是我感兴趣的地方,宏大中有微小,微小中见宏大。沙子其和他非生命物质被定义为无机物,是无意识的。我的问题是:你又不是无机物,你怎么知道它没有意识?实验室验证想法的唯一途径……大不了重来,至少知道此路不通,或许还会发现别的路……

有些时候,走的人才是有期待的路……”

——马泉笔记


 瓷沙编码 装置

进入二十世纪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很多层面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影响着人类的认知活动,也相应的影响了艺术创作的媒介与叙事方式,或者说,艺术活动从来就没有离开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新叙事的可能性,科学解释世界的构造,艺术诠释世界的魅力与人类的价值,没有科学,人类矇昧,没有艺术,世界无味,科学与艺术是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


左,学术主持 薛扬女士;右,主讲嘉宾 马泉教授

现场交流小听众

“叠加态”展览,马泉希望借助科学工具与技术,把个人的认知、探索与实验过程,构建一种空间环境,呈现给观众,并期望观众在此空间中分享创作者的感知经验并引发各自的认知活动。

而在此次讲座中,马泉教授用多元的身份和角度,缓缓道来他的艺术创建活动方法论与呈现方式的探索。这也开启了现场中小学生的好奇之心,更启发了现场听众,在了解马泉教授的思考方式后,回望自身兴趣点和自己面对工作、梦想的时,所遇到的问题或许可以借鉴这样的方式,用时间来解决难题。


注:文章根据讲座内容整理,图片由四方沙龙提供



318艺术网
编辑部


分享到:
[下一篇] 展讯 | 深美闳约——深圳六人美术作品联展
[上一篇] 123
新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