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yishu318
首页观点
一次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讨论

一次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讨论

——四方沙龙讲座之“平等、参与式艺术的核心概念”

2018-09-30 10:23      来源:318艺术网      编辑:柳梦洁      浏览次数:4276


讲座现场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人们如何与艺术发生关联?2018年9月29日,关山月美术馆二楼报告厅,四方沙龙系列讲座邀请了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樊林女士就“参与式艺术”一话题就此展看讨论,樊林教授以大量艺术实践为案例,将近年来她对粤港澳地区参与式艺术创作的观察与思考娓娓道来。


主持人:《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主编 王军先生

本次讲座由《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主编王军先生主持,隆重介绍了本次主讲人樊林教授后,朱军先生提到:活动参与性、互动性更能激发每个人的思想、他的内心的碰撞,从碰撞中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火花和激荡。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 樊林女士

讲座之初,樊林教授分享了自己对艺术的认识与感悟。在长时间的艺术工作中,她从学院的精英主义的思想中慢慢地抽离出来,把自己的关注点和精力放一部分在不那么精英的艺术生活当中。她认为,艺术史学者需要为这个社会做一些理念的输出,提倡一些审美概念。而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很多把自己的艺术创作和日常的生活、和某一个村、某一条街道联系在一起的艺术家,往往有两个困境:艺术史输出的局限以及媒材自身的局限性。樊林教授从十年前开始关注此类问题,并关注“殿堂式”的美术馆“白盒子”在乡村有没有可能实现,如果可行,是否有别的思路,乡村的人们、乡间的人们需要怎样的作品?因而,她和她的团队开始进行一些驻地计划。


讲座现场

随后,樊林教授用的大量的艺术实践的例子继续深入阐述话题,这些实践以艺术的面貌出现,但不完全局限于当代艺术范畴,还涉及社区规划、民间工艺的保育等。如,如艺术治疗活动中,从植物人状态苏醒,但其生理状态并完全康复的病人,在进行艺术创作中能够出人意料地完成艺术作品。如,荔湾湖的社区规划等。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 樊林女士

其次,樊林以她在北澳土著艺术考察中受到的触动为例,受到澳洲原住民艺术创作上的责任感和原生艺术思想的启发,她对“人群”有了新的认识:经典的艺术史书所写的人类精神共同敬重的文化那一部分,可以用来解读古典时代,但是我们这个新的时代可能需要一种新的解读。接着,樊林教授具体分享了“源美术馆”驻地计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感悟。并提到,参与式艺术的工作方式是双向激发。在驻地计划中他们遇到:如建到一半的亭子、凡事需要村民开会议论商讨的方式,村子的过去与现在“沧海桑田”的变化,以村民讲述的方式还原村落地图面貌等等。在讲座中,樊林教授将艺术家作为艺术情境生产者,观众作为参与者,对参与式艺术创作进行结构性梳理。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 樊林女士

再次,樊林教授从社会影响这个方面展开讨论,当参与式艺术要面对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生活状态的时候,其工作方式以及评判时候的角度会有一些怎样的变化,而这并没有太多的定论,尤其是关于创造力与产业是否有矛盾,适应性的艺术批评话语是否已经产生的思考仍在继续进行中。并以大量的例子来深入阐述。如展示方式的变化,从城市精细的白盒子空间到社区的空间,再到源美术馆的“龙眼屋”。如艺术治疗中的工作坊和治疗室,其关键词则为体验,剧场感,以及互相的激发。而对于衡量角度的讨论,樊林教授提到,她放开对此类艺术的观察,但会收紧性地评判。

樊林教授提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参与式艺术的主要类型,除了公共艺术以外,还包括艺术治疗、赋能和教育的方式;社区艺术与社区发展,以及文化保育。最后,她总结到:参与式艺术的核心概念为平等。



交流互动的听众

讲座内容结束后,不少观者踊跃发言,与樊林女士交流互动,如源美术馆传统的龙眼屋和现代“白盒子”设计的搭配、此类艺术项目进行过程中的阻碍与冲突、选择地区是否可能为城中村,中西“参与式艺术”的不同语境、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以及“美育代宗教”、村名的参与方式等话题进一步交流探讨。正如樊林教授所言,参与的方式是她工作中的一条主线,而此次讲座可能是一次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讨论。但樊林教授依旧启迪了深圳听众除了艺术史上记载的正统的、古典的艺术之外,对“参与式艺术”的思考,而其核心就是,平等。


(文章内容为318艺术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318艺术网
编辑部



更多精彩内容,可关注318艺术网


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传播平台


分享到:
[下一篇] 【318专稿】“求道天竺”观常秀峰不羁一生的艺术路
[上一篇] 【318专稿】川美八人齐聚鹏城,回望四十年艺术路
新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