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yishu318
首页观点
徜徉于不同的文化之中

徜徉于不同的文化之中

2018-07-11 09:54      来源:美术报 邢千里      编辑:柳梦洁      浏览次数:3218

如果要找出一种能够超越种族、宗教和文字的壁垒,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彼此理解与互信的文化形式,恐怕非美术莫属。蔡元培先生上世纪初所提倡的“美育代宗教”说,就是有感于当时“见彼国社会之进化,一切归功于宗教”者“欲以基督教劝导国人”的观点,以及“沿习旧思想者,以孔子为我国之基督,遂欲组织孔教”的思想甚嚣尘上,这两种宗教化的解决方案都不具有中国现实意义上的普遍价值。蔡先生认为美育则不同,“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费孝通先生“美美与共”的观点可以看作“美育”说的延续和发展,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体现出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心态。


罗伊·利希滕斯坦(美国) 柠檬立体静物 228.6×172.7cm 布面油彩 1975年

从曾经的“虽工亦匠,不入画品”的自我中心观到“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西方中心论,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当代文化艺术思潮到火爆的艺术市场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提出,经历了长期的文化阵痛和自我反思之后,今天的中国已经能够比较自信地站在人类文明良性构建的视角审视自身和他者,正视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共性与差异,及其在整个人类文化共同体中的尊严与价值。“美美与共”正是这种反思和自信的结果。


大卫·霍克尼(英国) 横渡大西洋 183×183cm 布面油彩 1965年

文化始终是时代背景和国家战略的产物,同样,人类文化共同体的面貌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并反作用之。与政治、军事、经济对话和交锋不同,文化是一种建立在人类审美和心理认同基础上的相对温和的交流方式,具有潜移默化但却持久而强大的内在力量。在当今复杂多变的世界语境中,面对恐怖主义、难民危机、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因素的挑战,事实证明,军事干预、经济制裁和意识形态霸权等等并不能从根本上挽救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座摇摇欲坠的“巴别塔”。习近平主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旨演讲精神正是基于这样的国际现实审时度势作出的,体现的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的担当意识和文化智慧。


巴勃罗·毕加索(西班牙) 带鸟的步兵 146×114cm 布面油彩 1971年

不同于近些年国内举办的其他大师展,这次“美美与共——中国美术馆藏国际艺术作品展”所展示出来的文化姿态与深意更加值得思考。毕加索、达利、珂勒惠支、葛饰北斋等这些国际大师的作品来自不同国家的个人和机构捐赠,本身就体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公益;而在中国美术馆这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展出,既是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国力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习近平主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战略的积极响应。“美美与共”的本质和愿景,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命运与共。


原文标题:尊重不同文化的 共性与差异 


318艺术网
编辑部


分享到:
[下一篇] 318专稿 |“向内生长,格物自省”——赏孙岩、马宏法作品
[上一篇] 这是一幅清澈而富有幻想的“祈祷”
新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