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孩子一样画画 可好
2018-07-05 10:23 来源:美术报 王进玉 编辑:柳梦洁 浏览次数:3442
刚满5岁的小外甥拿来他的涂鸦之作让我看。看后颇为惊喜,能明显感觉到身体的某根神经被深深触动:每件作品都那么富有想象力,充满童真童趣。虽然有些地方还显得十分稚嫩,甚至不太合乎所谓的法度,但却是他发自心灵的真诚表达,而真诚又恰恰是当今画坛所最为欠缺的品质。
于是这让我更加坚定地认为,像儿童一样绘画,是多么必要,甚至是获取艺术真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法门。毫不客气地讲,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大多已变得圆滑世故,看待眼前的世界也已不再单纯清澈。作为技艺相对成熟的画家,对待艺术,也早已形成自己固有的、刻板的认识,在实际创作中,往往会带有个人习气,虽然很多时候并不承认,甚至还会将其看作是所谓的“个性”“风格”。
当下有些画家太过注重所谓的技术手段、技法技巧之类的东西,而在感情的真实性,以及艺术修养、人格操守等的培养和树立上则较为欠缺,以致于真性情、真风骨的艺术作品出现太少。
的确,单就绘画创作而言,当下炫技、制作之风盛行,也存在轻文重墨,甚至文墨分离的现象。太多画家不再重视文化、人格等的修养,没有了所谓“陶写性情”的率真畅达,更多的则是试图通过绘画来追名逐利。绘画对于他们来讲不过是一种工具、手段或娱乐消遣的方式罢了。他们的注意力、关注点没在艺术本身上,没在如何真正提升自身修养上,试想这样的一种状态,怎么可能画出好的作品来呢?
没正儿八经学过几天画,就敢对外宣称自己是画家,侥幸参加个展览、获得个奖项,就敢对外标榜自己是名家,便开始大肆吹嘘炒作自己,而其作品则是一种或几种早已画得熟透,乃至油腻了的题材,无非稍微变化点外在形式、构图罢了。
此外,从近些年全国美展的作品也能看得出来,多工笔,少写意,多设计制作、刻意雕琢,而欠缺一种本真的表达。换句话讲,我们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情感不够真诚,那么所完成的作品,自然也就难以感人,甚至连自己也打动不了。笔者就曾私底下问过一个名气和市场都经营得还算不错的画家,问他每天面对自己不断“重复生产”的作品究竟是个什么感觉。他的回答倒也算诚实,他说实不相瞒,我已经没什么感觉了,不过也没有办法,这些年已形成自己所谓的风格面貌,也很不容易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维持目前的这种状态和局面,很难能真正静下心来,好像现实也不允许我有一些新的想法与尝试。其实他所说的,并非其一个人的“遭遇”,据悉当下有相当一部分画家均是如此:面对自己的作品,是一种近乎麻木无感的状态,对待创作,也早已失去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能力。
然而越是这种情况,我们就越应该像儿童那样去画画,努力做到内心情感世界的自然流露,追求一种绘画的本真,以及生命自我的虔诚。这才是一个艺术家所本该应有的状态,也将对领悟和掌握艺术要义,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纯正当下画坛虚假、油滑、追名逐利的不良风气也会起到积极之意义。
在我们熟悉的艺术家中,像毕加索,就曾追求过像孩子一样画画,甚至成为其一生最重要的艺术信条。另外,像我国画家关良,其始终拥有一颗孩子般稚拙的心,其作品也无不充满灵性与个性,并开启了“水墨戏画”的先河。再比如书法大家谢无量先生,一生也都像孩子一样在写字,他的书法结体自然、不受约束,行笔流畅,天趣盎然。
最终我们会发现,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很多时候越是自然的、朴质的、本真的表达,越是高级的,也越具有穿透力与感染力,甚至越容易跨越种族、跨越国界,从而被国际所广泛接受和认可。
-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笔画学会、深圳市文体旅游局、深圳市…
-
-
-
-
-
-
-
-
-
-
一百多年前尼采曾说,上帝死了;七十多年前杜尚曾说,艺术已经结束;三十年前中国理论家李小山曾说…
-
“比文盲更可怕的,是美盲”
-
漫画作品被选作高考试题,这自然是一件新闻(其实每年的高考试题都是新闻),但这新闻和我有关联…
-
在从事漫画创作的三十多年里,他观察社会万象,以崭新的视角、清正的态度,创作出几千幅针砭时弊…
-
清华美院教授马泉做客四方沙龙,讲述“叠加态”的叙事生成
-
近年来,一些中国写实油画画照片、抄照片甚至运用喷绘成为应付创作的秘密武器。当这些油画摄…
-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附带着社会责任及义务的社会参与型实践,在城市发展、再生中逐渐发挥重要的…
-
四方沙龙讲座“音乐被技术改变了多少”
-
西方鉴藏里的中日绘画,何以无意中成为对方走向西方的桥梁
-
中央美学院费俊教授做客四方沙龙,讲述《身体与媒体——智能科技时代的艺术与设计》…
-
我把古画放大了10倍,笑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