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于不同的文化之中
2018-07-11 09:54 来源:美术报 邢千里 编辑:柳梦洁 浏览次数:3275
如果要找出一种能够超越种族、宗教和文字的壁垒,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彼此理解与互信的文化形式,恐怕非美术莫属。蔡元培先生上世纪初所提倡的“美育代宗教”说,就是有感于当时“见彼国社会之进化,一切归功于宗教”者“欲以基督教劝导国人”的观点,以及“沿习旧思想者,以孔子为我国之基督,遂欲组织孔教”的思想甚嚣尘上,这两种宗教化的解决方案都不具有中国现实意义上的普遍价值。蔡先生认为美育则不同,“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费孝通先生“美美与共”的观点可以看作“美育”说的延续和发展,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体现出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心态。
从曾经的“虽工亦匠,不入画品”的自我中心观到“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西方中心论,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当代文化艺术思潮到火爆的艺术市场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提出,经历了长期的文化阵痛和自我反思之后,今天的中国已经能够比较自信地站在人类文明良性构建的视角审视自身和他者,正视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共性与差异,及其在整个人类文化共同体中的尊严与价值。“美美与共”正是这种反思和自信的结果。
文化始终是时代背景和国家战略的产物,同样,人类文化共同体的面貌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并反作用之。与政治、军事、经济对话和交锋不同,文化是一种建立在人类审美和心理认同基础上的相对温和的交流方式,具有潜移默化但却持久而强大的内在力量。在当今复杂多变的世界语境中,面对恐怖主义、难民危机、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因素的挑战,事实证明,军事干预、经济制裁和意识形态霸权等等并不能从根本上挽救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座摇摇欲坠的“巴别塔”。习近平主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旨演讲精神正是基于这样的国际现实审时度势作出的,体现的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的担当意识和文化智慧。
不同于近些年国内举办的其他大师展,这次“美美与共——中国美术馆藏国际艺术作品展”所展示出来的文化姿态与深意更加值得思考。毕加索、达利、珂勒惠支、葛饰北斋等这些国际大师的作品来自不同国家的个人和机构捐赠,本身就体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公益;而在中国美术馆这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展出,既是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国力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习近平主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战略的积极响应。“美美与共”的本质和愿景,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命运与共。
原文标题:尊重不同文化的 共性与差异
-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笔画学会、深圳市文体旅游局、深圳市…
-
-
-
-
-
-
-
-
-
-
一百多年前尼采曾说,上帝死了;七十多年前杜尚曾说,艺术已经结束;三十年前中国理论家李小山曾说…
-
“比文盲更可怕的,是美盲”
-
漫画作品被选作高考试题,这自然是一件新闻(其实每年的高考试题都是新闻),但这新闻和我有关联…
-
在从事漫画创作的三十多年里,他观察社会万象,以崭新的视角、清正的态度,创作出几千幅针砭时弊…
-
清华美院教授马泉做客四方沙龙,讲述“叠加态”的叙事生成
-
近年来,一些中国写实油画画照片、抄照片甚至运用喷绘成为应付创作的秘密武器。当这些油画摄…
-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附带着社会责任及义务的社会参与型实践,在城市发展、再生中逐渐发挥重要的…
-
四方沙龙讲座“音乐被技术改变了多少”
-
西方鉴藏里的中日绘画,何以无意中成为对方走向西方的桥梁
-
中央美学院费俊教授做客四方沙龙,讲述《身体与媒体——智能科技时代的艺术与设计》…
-
我把古画放大了10倍,笑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