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yishu318
首页艺术资讯 展览现场
【318专稿】“求道天竺”观常秀峰不羁一生的艺术路

【318专稿】“求道天竺”观常秀峰不羁一生的艺术路

“求道天竺——常秀峰艺术展”开幕式

2018-09-30 16:32      来源:318艺术网      编辑:谢云婷      浏览次数:4037



这个九月注定是不平凡的,艺术界痛失大家,也缅怀大家,他们有的是艺术上造诣,有的是追求事业的执着,愿他们奉献一生的艺术能够长青不败!2018年9月28日下午3时,由深圳美术馆、宋文治艺术研究中心主办,安徽博物院、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协办的“求道天竺——常秀峰艺术展”在深圳美术馆开幕,展览展现了常秀峰先生一生的艺术之路。

在中国近代美术史的书写行进过程中,20世纪上半叶中期,留学日本、法国与欧美的学者较为普遍,但,留学印度只有极少数的学者。于是在艺术史的研究上,我们该如何研究和挖掘艺术家们在创作上的探索,常秀峰先生是已知20世纪上半叶唯一留印艺术家,留印期间,他师从印度复兴代表画家、被誉为“印度齐白石”的南达拉尔·鲍斯,其创作了一大批具有印度风格的作品,在中印艺术融合之路上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策展人之一王聪丛女士给媒体朋友导览作品的时候,阐述了展览名称“求道天竺”中的“求道”代表了艺术家的线索,也代表了我们对这个展览认知的一个线索,而“天竺”指代现代艺术的命运,它贯穿了艺术家的一生求艺路。

据悉此次展览展至10月14日,欢迎广大市民与艺术爱好者前往观赏!




【开幕式】


深圳市外事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 孙怀忠先生

孙怀忠先生宣读了中国驻印度大使馆为展览发来的贺词。





深圳美术馆馆长 张燕方先生 致辞

张燕方先生代表主办方表达对嘉宾的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经济特区面向世界的一扇窗,吸引了不少美术名家的到来。他们中有的多次造访深圳,在这里进行写生和创作,有的在深圳美术馆举办个展、参加联展;有的甚至移居深圳,同时还身体力行为深圳美术事业的发展进行出谋划策,为特区成立初期深圳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随着深圳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一批批来自五湖四海的美术名家在不同时期来到深圳这块热土,他们带来了各地不同的绘画风格,并在深圳这块土地上生长壮大,使深圳美术呈现出多元、包容、开放并充满活力的艺术面貌。全国美术名家汇聚深圳是非常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艺术现象。2006年,92岁高龄的著名书画家常秀峰先生来到深圳定居。常秀峰曾入国立艺专学习,蒙受多为艺术大师指点,在诗词书画各方面均有很高造诣。他也是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少有的留学印度的美术生,他在系统学习印度绘画艺术基础上对传统中国画进行的探索,对于现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稀有的路径。同时他的从艺历程对于研究二十世纪美术留学史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也有着特殊意义。基于常秀峰先生的艺术个案中所蕴藏的丰富价值,对新中国的贡献,以及常秀峰先生与深圳的特殊缘分举办此次展览。并祝愿观众能在展览中获得良好的体验。

原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安徽大学教授 刘继潮先生 致辞

首先刘继潮先生代表安徽文艺评论家协会、安徽美术理论研究会对展览的隆重开幕表示最热烈的祝贺。随后他介绍了常秀峰的学艺之路,从抗战期间的辗转学习,曾师承多为大师,打下扎实造型基本工,传统的精华融入其血液中。1947年成为印度美术大师南达拉尔·鲍斯亲授学生。在20世纪探索中西融合的道路中,受世界公认的艺术家是林风眠、李可染。在他们之外,常秀峰将传统绘画之体与异域写生之用相融合,常秀峰艺术探索之路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史学意义。接着,刘继潮高度肯定了此次展览,此次展览让被遗漏的、精彩的历史篇章得以感性的、直观的展现在世人眼前。梳理发掘整理中印美术交流的历史,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抢救性的重建,以展览形式重现当代,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意义。策展人的创意、努力与付出,让人耳目一新、值得称道。此次展览将成为成为当代受关注的文化事件。最后他表达:感谢深圳美术馆的支持,感谢常老亲属为文化事业建设的担当与贡献,感谢深圳各级领导对展览的重视。


常任侠先生遗孀 郭淑芬女士

在金秋的收获季节,经过各界的定力支持和策展团队的努力,使得“求道天竺——常秀峰艺术展”能顺利开幕。作为常任侠遗孀,常秀峰的婶婶,代表家族和亲朋好友,以及两位去世的老人,向展览付出的人士、以及深圳美术馆、宋文治艺术研究中心、安徽博物院、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表示衷心感谢。并希望观众能在深圳美术馆享受“求道天竺”带来的盛宴 。最后,预祝展览圆满成功。


原深圳市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吴忠先生 宣布展览开幕



开幕式嘉宾大合影




【媒体见面会】



在创作背后,常秀峰保持了一种怎样的文人状态?王聪丛女士提到,常秀峰涉猎的领域非常广泛,他的思考具有独特性。在此展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艺术家,还可以对20世纪近代艺术史有崭新的认识。展览用三大板块概括常秀峰一生的艺术路:其一,留学印度前的“负笈雪泥”。1942年进入国立专科艺术院校学习工艺美术、国画、篆刻诗词画等。常秀峰有着扎实的基本功,后经其叔父常任侠结识潘天寿,陈之佛、徐悲鸿等大家,受到大家在传统绘画上的修养熏陶与艺术提炼。1947年,南京国民政府取消了美术课,艺术界的思考被当时比较动荡的时局所影响,因此对艺术与自身命运产生很多的思考,因而,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常秀峰创作了《现代艺术之命运》,画中的九人代表着九种艺术形态。在20世纪,有一个很重要的命题——中国画,如何让中国的艺术在世界格局里找到自己的方向,当时不管是文化界还是绘画界,有传统和当代、古和今、中和西的探索,在古今和中西的融合点上,他把自身的命运以及艺术的命运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创作此幅作品。




其二,留学印度期间的“天竺求道”。1947年在叔父常任侠点拔和老师徐悲鸿的推荐下前往印度国际大学留学,师从有“印度齐白石”之称的南达拉尔·鲍斯(印度孟加拉画派最重要的画家,诗人泰戈尔侄子,常秀峰也受到孟加拉画派的影响),研习印度艺术。提到著名诗人泰戈尔与侄子兴起的“孟加拉画派”文艺复兴运动,力图恢复印度传统文学艺术,因为印度受英国殖民以后推崇用西方的写实,而孟加拉画派关注的是自己本民族的民间的艺术形式,而南达拉尔·鲍斯是诗人泰戈尔侄子,孟加拉画派的创始人的学生,他应该说是孟加拉画派成熟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





王聪丛女士认为常秀峰1948年所作的《何处是归程》是当时很重要的一个作品,画面描绘一个流民流离失所的状态,富有诗意的意境,彰显出凝重与安静的感觉,同时也突显出他富有人文情怀与对弱者同情的悲悯之心。因为深受老师南达拉尔·鲍斯与孟加拉画派的影响,常秀峰把民间绘画的一些养分融入自己的创作。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王镛作为我国在印度研究领域里面非常有造诣的学者,他专门提到了《知音》,此画初看像描绘国际大学一角的写实作品,但是实际上受过两年学院式的艺术教育熏陶生活的常秀峰,他融合了壁画里的元素来写生树。因为印度也是中西艺术的融汇点,因而在这张画里,常秀峰用写实把东西方艺术元素相合,当时的印度人也在东西放融合之路上,尝试吸取不同养分,去拓展自己的艺术形式。常秀峰受印度老师影响的同时也受他自身文化积淀的影响,画了有宋画痕迹的印度风格作品。







在此,不得不提的是常秀峰的叔父——常任侠,他对常秀峰影响极深,因为常任侠先生是做艺术史研究的,就时常督促常秀峰多临摹宋画,因为宋画尤其独特气韵,临摹宋画,能提升艺术家的修养,如李迪《风雨牧归图》。之后常秀峰临摹印度古画,构图既有我国宋画的意蕴,又有埃及波斯风味。

随后,王聪丛女士提到常秀峰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常秀峰在日记中提到,此画是他早前在集市上看到的场景后深受触动,而后不久便因为中印之间的关系受政治政局的影响,在1960年被认为是间谍而被抓捕后创作的《慈母受困图》,表现了他因印度排华被捕入狱,亲人无法相聚的经历。




最后一篇章,留学归来的“鸿雁归来”。展现的是常秀峰从传统到印度绘画又回归到传统的一个逐渐变换的过程。1961年回国,1982年开始定居香港的25年后,他写下“而今纵使头颅白,不愧中华儿女郎”的诗句,然后收笔打点行装,跨过罗湖桥定居深圳盐田。 




策展助理李原原先生向媒体介绍到,小展厅呈现的是常秀峰和常任侠的叔侄间1942年到1993年的书信来往,从100多封信件中精心挑选出30多张展出,观众可以在这些信件中感受到叔侄之间的感情挚深。




常任侠与常秀峰相差11岁,常任侠是我们国家东方艺术史的集大成者,中央大学文学院毕业,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硕士,是国内最早跟着懂梵文的汤用彤先生学习及了解印度文化,对日本和中国的传统的东方文化都有很深的研究,学识涉猎到绘画、戏曲、文学、小说等方面,对常秀峰艺术道路的影响深远,并且起到了引导性的作用,常任侠在常秀峰每个阶段都会为其引荐艺术大师,其中不乏徐悲鸿、潘天寿,傅抱石等大家。







深圳美术馆副馆长 王子珃先生

在中国的美术史上,我们对印度艺术了解并不多,但,通过王聪丛老师的介绍后,我们对印度艺术有了逐步的认识。而后,王子珃馆长提到深圳美术馆主办此展览的初衷是什么?可从常秀峰的两个特点来进行分析:其一,从中国美术史的角度来说,当时留学欧洲的学者较多,而留印的艺术家是空白的,而常秀峰是20世纪上半叶唯一留印艺术家;其二,我们怎么去看待常秀峰?我们把他当做一个美术精英,一个身在深圳的艺术家来看待,因为他在深圳度过了他的晚年。从这两个角度来说,此展意义非常重大,他把中国绘画跟印度绘画进行融合的想法,是值得去研究的。




策展人之一 王聪丛女士

我们在展览呈现方式上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我们之前做的展览更多的是关注艺术家创作方面的造诣,但这次希望从艺术家的个案研究出发,去梳理他一生的事迹与艺术之路。我们对艺术的角度和维度的探究,在关注地域与艺术家个案的时候,我们会加入更多历史性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这个展览跟之前的展览不同在于:我们希望做研究型的展览,无论是展览的标题还是作品的选择上,我们会更多的去强调个案背后的历史语境。




宋文治艺术研究中心负责人 宋珮女士

宋珮女士介绍到宋文治艺术研究中心是去年10月份在深圳成立的,成立艺术中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希望把我们今天带美术史上,特别是20世纪美术史上重要的艺术家做一些个案研究,来作为宋文治艺术研究中心往后主要研究的方向。在我们认知的艺术时代,我们更多是对大环境的研究,而忽略了对艺术家个案的深入研究。宋珮女士认为在20世纪美术史上的大师,他们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东西,但这些却没能很好的记载。而常秀峰的展览作为研究中心第一个推出的个案研究展览,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宋珮女士认为无论是常秀峰先生还是宋文治先生,他们在20世纪美术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和独特的地位,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20世纪美术史上大家的共同点,对传统中国画的继承基础上,去创新和思考,同时希望这个展览是作为研究个案的开始,能够唤起更多学者与观众对东方艺术的关注和了解,在我们美术史上有一位大师留学印度的艺术历程。这也是研究中心希望对20世纪美术史,不管是在研究上或者是推广上做出一点贡献。随后,宋珮女士提到:因为常秀峰先生祖籍在安徽,因此安徽省博物馆与当地政府非常希望把第一站展览放在安徽展出,而宋珮女士非常坚持把第一站定在深圳,因为常秀峰先生跟深圳的渊源,之后展览会巡展至安徽以及其他省份。最后,宋珮女士跟记者透露到:明年的6—8月期间,会在关山月美术馆做宋文治先生的百年大展。




常秀峰先生儿子 常筝先生

常筝先生跟记者回忆起父亲时,谈到父亲是一位博学多才之士。虽是工科出生(飞行学校),但,精通棋艺、篆刻、戏曲、书法等,尤其在音乐方面有较高的造诣。紧接着提到常秀峰先生晚年时期依然坚持每天画画、写作,喜欢跟家人朋友讲他留学印度时期的故事。常秀峰为人风趣幽默,谦卑温和,沉着内敛,一生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积极的心态,为艺术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追求。




【展厅现场】




策展人之一王聪丛女士给嘉宾导览现场作品











开幕式现场


















【现场部分作品欣赏】
















318艺术网
编辑部






展览名称:“求道天竺——常秀峰艺术展”
展出时间:2018年9月28日——10月14日
展出地点:深圳美术馆
主办单位:深圳美术馆、宋文治艺术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安徽博物院、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
出  品  人:张燕方、宋珮
学术主持:王镛
学术顾问:刘继潮、郁龙余
展览题字:韩美林
策  展  人:宋珮、王聪丛
展览统筹:王一竹
策展助理:李原原
资       料:张浩
视觉设计及制:赫那文化
鸣       谢:深圳报业集团



更多艺术资讯,可关注318艺术网

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传播平台



分享到:
[下一篇] 全球首个数字童话艺术展——《奇梦爱丽丝之重回仙境》,首登深圳!
[上一篇] 一次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讨论
新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