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yishu318
首页艺术资讯 焦点要闻
【318讯】徐彬觉—当代佛造像艺术计划

【318讯】徐彬觉—当代佛造像艺术计划

《慈悲之美》千佛圆满完成, 《无相》千尊心相计划庄重启动。

2020-07-14 13:19      来源:318艺术网      编辑:谢云婷      浏览次数:10660


徐彬觉


[318讯] 独立艺术家徐彬觉一《慈悲之美》千佛艺术计划,从2014年开始至2020年7月7日历时六年终于圆满完成。启动的头二年,几乎是每日一尊,日复一日,工作量不言而喻。



徐彬觉-作品


他将这一艺术创造的过程,尤其是在造佛过程中与人的对话交流,让人人参与一起雕塑自己的本我,把每一尊人物原型创作当做是一场特殊的修行。心念无相,念力可以穿透宇宙。一切不在外象,而在我们内心,他用雕塑艺术塑造的是每一个参与者内在的自性,让他人通过作品照见本我,自性自性。他会让每一位参与者一起做雕塑,塑造自己的本尊。徐彬觉一会对他们说:“跟自己内心对话,做好自己”。


其实佛就是我们的内心,他对佛像艺术作品的制作,不同于传统的造像者“佛并非佛,是名佛也”。更多关注内在 不着外相。在“千佛计划”中,他一改佛像“从凡入圣”之道,而是“从圣入凡”,将人的“自性”与“佛性”相融,不拘泥于传统的佛像的表达,而是重视“自我真实”的力量。



既是对佛的阐释,更是他对人的关注与思考。

艺术家有社会责任。徐彬觉一将他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凝聚于人性最为本质的“真善美”与“慈爱”。善恶同根,佛魔一体。他说,通过为千人造佛,发现人们的本我,为自己和每个人提供一面内心观照的镜子,在心田种下一颗菩提种子,每尊雕塑成为每个人真善美的牵引……接下来,徐彬觉一要启动他的第二个艺术计划:《无相》千尊心相计划。

他认为,宇宙的能量无处不在,我们的心就是宇宙,人体是宇宙的度量尺,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我们面前的,眼见为实并非实相,无相才是实相,是人的本我、人的本真、人的原动力。一种链接宇宙 贯穿万物的能量。他想通过《无相》艺术计划,给人们内心打造一面镜子,成为内在本我的依托。纵观宇宙,照见本真 ,无念,无住、无相。他认为,《无相》是最高境界,无相就是宇宙,是穿透万物唯一的灵,是佛、是耶稣、是默罕默 德、是万有。



成就艺术大师并创造引人共鸣精品,必有三师三得:师先贤而得法,师时世可得心,师自然以得道。而徐彬觉一先生的艺术创造,当是由师从先贤、时世、自然中化合而来,用双手刻画着灵魂的模样,用塑像承载着神圣的追求,从而有着既圆融合一又解读万千的妙处,达到能引人共鸣并化教潜育的境地。


徐彬觉一《千佛计划》圆满成功,不仅令成千参与者终生结缘,更走向社会走向世界,为现代雕塑艺术提供了一道崭新的亮丽风景。他的第二个艺术工程《无相》千尊心相计划,也必将带来更多惊喜,更加值得关注和期待!  

——文(吕国平)
                



知名学者王鲁湘评论其作品:“圆融无碍的精神,贯穿于徐彬觉一的生命状态。在他那里,艺术与生活、信仰与凡俗、东方与西方,都是可以圆融无碍的”。


 

余秋雨先生评论他“用雕塑与天地灵魂对话,并把自己的生命与众生的生命,存留得那么壮丽。多少年后,当厚厚典籍和滔滔言辞都成了过眼烟云,唯有那些雕塑还在。而且,不管人类的话言文字发生了多大变化,它们还在默默发言,并让所有的发现者立即懂得。人类因雕塑而贯通,并非虚言。”


 

著名评论家高岭评论他的作品:“徐彬觉一雕塑作品中有意识的拉长手法,冥冥中将东方对自然境界的追求,与西方对形而上精神的崇敬,结合在一起。巧妙地处理了青铜之重与造型之轻、精神之有与灰烬之无的对照和反差关系,让有限和不得已的视觉媒介载体,传递出无限和自由涤荡的精神觉悟。”


 

著名评论家杨小彦评论其作品:“徐彬觉一对拉长手法情有独钟,我认为这一手法的实施,对他而言是一次雕塑语言上的突破,使之在雕塑上获得自由境界的体现。作品呈现了雕塑家徐彬觉一对人生终极的宁静般的情怀,代表了他透视世界末端时所持有的内心沉思。


 
徐彬觉-作品

 

著名批评家爱德华.露西.史密丝(Edward Luith Smith )评论道:“徐彬觉一创造的佛像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佛像,我们暂可以命名其为“心体”。心体:在中国哲学思想里,是指那些除了具体的形骸外,所有精神、灵性、智慧、思考、感情、意志等抽象活动的部分。徐彬觉一正是用这种宏大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在创作每一件作品。他祈愿用自己一辈子的时光,为普通俗世里的三千人造心相,用这种创作行为跟每个人都发生精神关系,让每个参与者不自觉间,一起投入到雕塑自己心体的行为之中。徐彬觉一通过这个“艺术计划”让每个人更多的认知自己的精神本源,通过《无相》之像,内观自己,以善为鉴。这既是家族之鉴,同时更是社会之鉴。”



318艺术网
编辑部


分享到:
[下一篇] 相X相 | 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对话”越众历史影像馆馆长黄丽平
[上一篇] 内与外——战捷作品《油灯记》的美学阐释
新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