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yishu318
首页经典鉴赏 五代两宋
《清明上河图》:看似优美 实则绵里藏针

《清明上河图》:看似优美 实则绵里藏针

2018-07-11 10:58      来源:微在Wezeit      编辑:柳梦洁      浏览次数:25971

据说,我国文艺青中老年最想穿越抵达的朝代就是宋朝——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

政治上,皇帝普遍爱才,锐意改革,官员的收入是历代最高;

经济上,商业发达,服务业昌盛,中产阶级活得有滋有味;

文化上,朝廷重视知识分子,“唐宋八大家”里,宋朝就出了 6 个。宋太祖曾经立下祖训,要求子孙后代不杀文人,所以苏轼再皮,贬到海南岛也就是极限了。

科技方面,沈括写了《梦溪笔谈》,四大发明也在宋朝被改进和应用;

艺术方面,宋朝统治阶层盛产文青,宋太宗写过三百多首曲子,宋徽宗更是书画双绝,常年占据帝王界文艺排行榜的 TOP1 。


徽宗的《芙蓉锦鸡图》

这么一个美好的朝代,覆灭的时候也是惨得不堪入目。

北宋完蛋的时候,徽宗、钦宗两个皇帝被金人俘虏,像猪狗一样受尽凌辱,从首都一路被驱赶到苦寒之地,客死异乡,史称“靖康之耻”。

南宋完蛋的时候,打了一场异常惨烈的战争,宋军阵亡十万,大臣怀抱 8 岁的幼帝跳海自杀,文武百官和后宫女眷纷纷追随,海上漂满尸体,后人感慨“崖山之后,再无中华”。

曾经无比强大的宋朝,是怎么一步步凉透的?有人说,秘密都在一幅画里。


1

2015 年,故宫建院 90 周年之际,难得地把北宋张择端真迹《清明上河图》全卷展出,掀起不小的轰动。不少人从全国各地连夜赶来,凌晨就在午门前排起长龙,直到 10 个小时之后,才终于挤到《清明上河图》面前,眼睛在玻璃上如饥似渴地贴了两分钟,就被后面的人潮挤走了。




《清明上河图》其实存在 30 多个版本(另有说 50 多个版本),光是北宋张择端名下的就有十几个版本,明代仇英模仿的也有超过 15 个版本。除了大陆之外,台湾藏 9 本,美国藏 5 本,法国藏 4 本,英国、日本、荷兰各藏一本,民间不少私人收藏家也号称藏有《清明上河图》真迹。

不知道你家有没有一本?


2

众所周知,《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国都汴梁的世俗风景。

从古到今,大家公认的是,这幅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的国画,艺术价值并不太高。

作者张择端是个籍籍无名的画手,有人翻遍宋朝史料,竟从未找到他的名字,是后人的跋才确认了他的身份。

而那位酷爱绘画的顶级文青宋徽宗,曾经命令底下人搞了个宣和画谱,收录了当时大概 5000 多幅画,都没有载入这幅《清明上河图》。

虽然宋徽宗为《清明上河图》题了字,但只把它当个小玩意儿,转手送给了自己的舅舅。可见这画在徽宗眼里,算不得入流之作。

徽宗真正的心肝宝贝儿,是同时代的另一幅气势恢宏的写意长卷《千里江山图》,他在题字之后,把它珍重地送给另一个顶级艺术家,也是历史上著名的贪官——蔡京。


《千里江山图》局部

宋徽宗人生的最后十年,是在苦寒的黑龙江度过的,贫病交加,饥寒交迫,皇室一族受尽凌辱,公主、皇后甚至皇太后都成了金国低级军官的慰安妇,不知道那时候的他,是否经常想起千里江山的秀美和国都汴梁的繁华呢?


宋徽宗赵佶


3

所以《清明上河图》为什么有名?

首先,中国画最讲究意境,画家最爱画山水、花鸟、静物,再不济也要画文化人面基,反映市井生活的写实风俗画非常少。

其次,《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界画,在作画时要借助界尺来勾勒建筑。


《清明上河图》中的欢门

这种画的缺点就是笔法僵硬呆板,画出来的房屋像建筑施工图。张择端虽然也用界尺,但他只在画长直线的时候用,短直线和连接线坚持用手画。这样,图上的房屋就不枯燥了,有了生活气息。只不过宋朝之后,界画画家越来越少。

但反过来,物以稀为贵,这幅反映北宋城市生活的界画自然愈发独特起来,成了这一类型的鼻祖。

最关键的是,这幅现实主义长卷在作者精巧的布局下,展示出了一种高超的戏剧感。




《清明上河图》长 528.7 厘米,宽 24.8 厘米。画中约有 800 多人,牲畜 60 多匹,船只 28 艘,房屋楼宇 30 多栋,车 20 辆,轿 8 顶,树木 170 多棵。放大任意一个局部细细端详,会发现人物阶级不同,衣着不同,神情也大大不同,其间隐藏了海量的细节,还穿插着各种活动,有意思极了。

古人看画的时候,不能长卷铺开一览无遗,要从右往左慢慢浏览,边看、边走、边展开,才会一点一点叠加出信息量:从郊野到虹桥,楼台屋宇层峦叠嶂,三教九流轮番登场,就像一部一镜到底的电影,如果给《清明上河图》起一个当代的名字,也许会叫《北宋最后的夜晚》。


4

故事从一派田园风光开始,郊野、树林、农庄、亭台……第一幕好戏登场了。




一队回家省亲的人马远远走来,队伍最前面,一匹白马受到惊吓脱缰狂奔(前半身残损),两个马夫急忙追赶,人们顿时惊慌起来。




一个老翁急忙招呼孩子躲开,路旁两头黄牛也扭过头来。




白马前方,一头黑驴也受到惊吓发出嘶鸣,坐在店铺里的食客闻声而望,一个拄拐老人慌慌张张想要逃走。




惊马闯进市郊,作为一个不安铺垫,给长卷定了个焦虑的调子。


5

汴京大多数建筑都是砖木结构,市郊有座望火楼,这是宋朝首都负责安保的单位,相当于今天的消防队。




按当时规定,望火楼下要有官屋数间,驻屯军兵数百人,可在这里空无一人,连一个值守消防官兵都没有,人们懈怠地坐在小馆里看热闹,消防系统形同虚设。

小馆隔壁,新鲜热乎的炊饼刚刚出炉,店小二正在给路人打包。





6

进城一路,顺着汴河沿岸,餐馆的老板装饰店面,算命先生与过路的行人攀谈,装卸工正在卸船,码头来了即将运往官仓的官粮,但却没有一个官员到场监管,船主们指挥着码头工人,光明正大地把国家的粮食运往私仓。




画面下方,可以看到当时的船只已经用上了能灵活转向的平衡舵,北宋的造船技术在当时的世界遥遥领先。





沿河两边都是临岸酒店,大门顶上是飞檐翘首的彩架,显得十分气派。有人准备下船喝酒,有人在船上做饭,有人在饭馆里微醺,有人偷摸着打盹。



7

再往前走,更加热闹,沿岸停满了大小船只,船上的人正在欣赏熙熙攘攘的河景。有艘船的甲板上设置了一个简陋的祭台,上面摆着两碟、两壶、一碗,据说是为了答谢水神保佑船主平安。

最大的这条船看上去很豪华,两面窗架做得精致,还有门楼式样的入口,船身吃水很浅,看上去没怎么装重货,还有一对母女在窗边赏景。




岸边,有人正在和朋友扯淡,勾着脚摇摇晃晃的懒散样子和现在的死宅一模一样;监工正给扛大包的苦力发竹签,这是自古流传下的计酬方式。苦力们背的大包越多,手里拿到的竹签子越多,日结的工资也越多。




远处的驴车上,是一堆准备要烧毁的书籍。北宋朝廷变法改革,派系的争斗也贯穿始终,新党得势,旧党就被打倒,旧党得势,又疯狂报复新党,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徽宗时代,正是宠幸新党的时候,新党的党魁蔡京得势后,便下令烧毁苏轼、黄庭坚等旧党文人的书籍,这小小的驴车之上,没准儿就有不少珍贵的大师手记。


8

一路前进,河水愈发湍急,岸上的纤夫卯足了力气拉着船索;河道中间,有艘别致的双头摇橹船,大概是因为汴河实在太过繁忙,才设计出这样两边都可以控制方向船只。




岸边一艘小破船上,一位妇女往河里倒洗衣水,船篷上晾晒着上衣和无裆裤,想来她在水上的漂泊充满艰辛。


9

顶级文青宋徽宗,最喜欢江浙一带的太湖石,于是耗费巨量的人力物力搞“花石纲”,千里迢迢地把石头从南方运到汴梁,给自己修皇家游乐场——艮岳御园。北宋年间,汴河是国都最重要的交通要道,对京城起着最主要的滋养作用,每年漕运量是其他河流的 10 倍以上。

可这汴河流到城门口附近时,水流却突然逆向急转,似乎是船难多发的危险地带。




有人在船上一脸惊恐手指远方,所有人都在望着那个方向,究竟出了什么十万火急的事情?




原来,画面最中心的叠梁拱桥出现了一幕惊险的生死时速,就在河面狭窄,水深流急的地方,几个纤夫埋头拉纤,忘了招呼船工放下桅杆,眼看大船马上就要撞桥了!




拱桥上下的行人大声呼喊,纤夫闻声松开绳索,船工有的掌舵、有的撑篙、有的掷缆绳、有的放桅杆,有的用长杆顶住桥洞,一片纷乱紧张。桥上的吃瓜群众也驻足观看,有 5 个人已经翻过栏杆准备见义勇为,一时间眼花缭乱,鼎沸一片。


10

桥下险象环生,桥面上更加热闹。

坐轿的文官和骑马的武官怼上了,两队人互不相让,两家的轿夫与马夫呢,各自做出一副狗仗人势的样子,吵闹不休。




桥面上,卖绳索的、卖鞋的(款式挺多)、卖铁器五金的……把小摊直接摆在交通要道上,明显是占道经营。虹桥本来就窄,路人、挑担工和驮货物的牲口不得不拥挤地穿行,小贩们却安然地在旁边招揽生意,北宋的城市管理约等于无。




有两个袖子长得分外妖娆的人,他们在古代被叫做“牙行”,也就是现在的中介。穿长袖的衣服,是为了在袖筒里摸彼此手指头,讨价还价,完成交易。




桥的尽头,一个小贩在向一对父子兜售小玩具,熊孩子抓着爸爸的衣角赖着不肯走,父亲只好问问价格,三人谁也没发现,身后有一辆驴车正在小心翼翼下坡,两个车夫前压后拽,可车轮止不住地打滑,毛驴趔趄得都变了形,眼看就要撞上他们了。





旁边那架看似简陋的木车,其实是辆运钞车,有两人正在点钱,宋代一贯钱大概是 770 钱,铜钱很重,另外一个人正费力地从屋里往外拿钱。




下面有个拿着两份外卖的“饿了么”小哥。宋朝汴京的餐饮业发达,饭店已经开始提供“逐时施行索唤”、“咄嗟可办”的叫餐业务,和今天一样,懒得出门也可以轻松在家当死宅。


11

马上就要进城了。欢楼之下,挂着十千脚店的招牌(店名取自“新丰美酒斗十千”),方箱广告里面还能点上蜡烛,以便在夜间招揽顾客,这大概是中国最古老的灯箱广告了。




河边一家酒楼,有人饭饱神虚地发呆,有人觥筹交错地应酬,有人喊“服务员,加点儿水”。




这是汴河边的一家茶坊,宋人酷爱喝茶,茶坊就像今天的咖啡馆。宋茶有七大类,白叶茶、柑叶茶、早茶、细叶茶、稽茶、晚茶、丛茶。宋朝茶坊名字特别奇怪,比如:朱骷髅茶坊、一窟鬼茶坊、大街车儿茶坊、黄尖嘴蹴球茶坊……




12

这条商业街可热闹,饭馆里挂着今日菜单,算命的在街上帮人占卜,造车匠在路边锤打车轮,远处小吃摊老板好奇地看着热闹。




旁边有个负责传递朝廷公文的办事处,胖胖的白马吃饱了躺在地上晒太阳,一个马夫手持缰绳,正在“葛优瘫”。衙门口赖着 9 个办事员,两只公文箱乱放在两边,一副懒散的样子,效率可以说是很低下了。




最上方有个小小的寺院,哼哈二将左右看守,寺庙的大门紧闭,一个孤零零的和尚正从侧门往里看,似乎是鲁智深想借宿一宿。




正下方有家小吃铺,几个平民坐在棚下吃着点心。宋朝的网红小吃店不少,有瓠羹店、川饭店、南食店、闷饭店、分茶店、荤素从食店、馄饨店、糖饼店、油饼店……旁边的店主就在烙饼,外形很像新疆的馕。

现代餐饮业的发祥正是在宋代。耐高温的植物油在当时开始兴盛,于是“炒菜法”慢慢普及。宋朝还头一次出现了“夜宵”,因为北宋取消了“宵禁”,于是大伙儿们晚上过夜生活,一般的店面三更时才休息,而五更时官员们又要开始上朝,早餐行业的服务者们又出来营业了,所以北宋时,汴梁几乎是座不夜城。

接着看,隔壁的花农在向顾客展示花苗,贩卖中产阶级的生活情趣。大街上,一个小孩受不了大人之间没完没了的 social ,闹着要走。




城外的平桥上,几个书生模样的人闲极无聊,趴在两侧的栏杆上看河中的游鱼。两个小乞丐缠住了几个,正不依不饶地乞讨。桥上的驴车依然吃力地驮着旧党文人的作品,准备拉到郊外去焚烧。




13

谁能想到,大宋汴梁,堂堂帝都,拥有 100 多万人口的全球超级大都市,城墙竟然四处塌陷,杂草丛生,没有任何城防工事,城门前后、城楼上下没有一兵一卒把守。

此刻,几个胡人面孔的歪果仁正牵着几匹骆驼穿行而过,可见当时的北宋已经开展了世界贸易。也有人说,北宋后期,辽金两国刺探军情是家常便饭,这是特地来暗访汴京的奸细。

城楼上,更夫正俯瞰城下,楼中竖着一口大鼓,晨钟暮鼓制度始于唐朝,晨起鸣钟,日落击鼓,这规定了城门的开放时间,也是居民活动的根据。




14

进城先报税,第一家商铺就是税务所。四个车夫运来一麻包纺织品,却与税务官吵了起来。由于宋徽宗作风奢侈,北宋赋税相当繁琐沉重。这不,里面的人一脸不悦,音量大到路人侧目。这场纠纷,是当时紧张的官民关系的缩影。




城墙左侧的脚下有个美容店,手持刮刀的老人正在给顾客刮脸,物美价廉,不用办卡。




税馆边上,几个傻直男正在比试臂力,旁边是“香汤”大保健,里面有专门的揩背人(搓澡工),苏轼就酷爱搓澡。




正店酒楼,这是汴梁城最时髦、最华贵、最香艳的服务场所,门上挂着红色栀子灯,暗示顾客可以到店里寻开心。宋朝不禁止红灯区,青楼分布于大街小巷,妓女有官妓、私妓之分,北宋末年更是出现了李师师这样的京城名妓,连宋徽宗都想和她进行爱的小冒险。




正店酒楼背后是一片树林,一圈栅栏围着一堆大缸,缸口朝下足足叠了 4 层,这是店主为酿酒而特意储备的,纵观全图,整个汴梁城嗜酒的人可当真不少。




正点酒楼门口,一个红衣妓女正和情郎勾肩搭背,顺便对过路的轿夫抛个媚眼,想必轿夫的魂儿已经飞了。




15

“孙羊店”是一家羊肉铺,羊肉在当时是奢侈品,屠夫在肉案上挥刀砍肉,店内一个小童工正替屠夫磨刀。

肉店前,一位大胡子艺人在说书,一群街头百姓把他团团围住,听得入神,宋朝说书的题材不少,讲历史的、讲财经的、讲侦探的、讲鬼怪的,是当时最普遍的娱乐方式。




16

这个用扇子遮脸的动作叫“便面”。在街上遇到不想打招呼的熟人时,就可以用扇子挡住自己的脸,放在今天,大概就是为了掩饰尴尬而玩手机。这在北宋是一种礼貌,适合在公共场合社交恐惧发作的人。




社恐患者旁边是个快递小哥,他头顶货物,右手拿的一个便携式的折叠交脚货架。

城里的书生们在算命卜卦问前程,旁边父亲对着自己学走路的小孩一脸宠溺,旁边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17

这里是“赵太丞家”的医铺,图中唯一一处官员的府邸,店主可能是发挥余热的退休御医,官阶至少“六品”以上。店铺左招牌是“太医出丸医肠胃药”,右招牌是“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大概是汴梁酒鬼多吧。店里两个妇人正抱着孩子等叫号,想来赵大夫医术高超,儿科也不在话下。



旁边背着包袱的行者正痴痴地往人家大门里忘,也许是第一次来汴梁,没出息地多看两眼大户人家的宅院。


18

作为一幅著名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看似优美,实则绵里藏针,生活百态中透出一股“药丸”的末世景象。当时的北宋,刚刚爆发过“方腊农民起义”,正是急转直下的历史时期,内外矛盾已相当尖锐,政治、军事、外交均已走入绝地,开明的文治与黑暗的苛政并存,但统治者们仍然是文恬武嬉、粉饰太平。




张择端用这幅不入流的界画,表面描写盛景,实际上曲谏忧国,草灰蛇线地埋着种种危机,反映了北宋末年首都汴梁的诸多社会问题:贫富差距、苛捐杂税、效率低下、党政残酷、国库空虚、军备涣散……果不其然,几年之后,金兵南下,大破国都,酿成“靖康之耻”,最强大的朝代就这样覆灭了。

一切都像《清明上河图》本身,画面中心是京都的一片繁荣,但画面的尽头,却是一片坟地啊。


原标题:18 个《清明上河图》里隐藏的小细节,原来宋朝社交恐惧症这么普遍


318艺术网
编辑部

分享到:
[下一篇] 展讯 | 李震坚写生创作展
[上一篇] 展讯 | 羅穎:疊山記
新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