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讯 | 第七届“在路上”拓展艺术边界,聚焦“共生”的社区艺术
2019-12-31 23:47 来源:318艺术网 编辑:谢云婷 浏览次数:5727
[318艺术网讯] 在2019年最后一天,12月31日下午,由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和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共同主办,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的“共生——在路上·2019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暨青年批评家论坛”在关山月美术馆正式开幕。据悉,作为关山月美术馆的品牌展览“在路上”,以青年为主体的年度艺术项目,第7届主题“共生”整理了近20年来兴起的中国社区介入式艺术(Community Art),呈现43个艺术案例,拓展艺术边界,探讨艺术介入和城市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索艺术创作的多样可能。针对主题对深圳城市的重要意义,此次展览首次启用“主题展+外围展”的方式,呈现深圳当地鲜活的艺术生态。“青年批评家论坛”与展览开幕式同期举办。
开幕式
本次展览总策展人之一、关山月美术馆馆长 陈湘波先生 致辞
“在路上”是我馆2013年开展的一项以青年当代艺术家为主体的艺术项目,从2013年到现在已经完成了第一季。第一季是以媒体开启传统媒介和青年当代艺术的现状与成果的探讨和展示,经过了五届的积累,2018年“在路上”结束了以媒介为线索的田野调查。第二季的活动策划不再局限于一个单元的媒体,而是以学术的问题嵌入以当代理论的热点问题为线索,嵌入文献的研究和问题的探讨,今年策展团队确定了“共生”这个关键词,对近二十年兴起的中国社区介入事宜进行整理。我个人觉得“共生”这个关键词特别的好,如果说德国艺术家博伊斯所说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艺术理念,让后现代艺术走向神坛,走向日常生活的介入和思考的话,那么社区艺术则更加解放了艺术家的身份的束缚,让艺术走向社群,在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中发挥实际的作用,共建和谐社会,这是当代艺术的责任,更是美术馆和艺术机构的责任。作为一个国家公益的美术馆通过“在路上”,我们希望能够为艺术的历史做一份工作,留下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当代艺术文献,我们也希望能够为青年艺术家和青年批评家提供一个展示他们实力,践行他们社会责任的平台,同时我们也希望和艺术的未来做一点努力,希望系列的学术活动能够给人们一些触动,激发人们的一些思考,提出一些新的可能。
本次展览提名专家 孙振华先生 致辞
关山月美术馆作为我们全国的十大重点美术馆之一,有好几个颇具代表性的品牌活动,而“在路上”,我认为是关山月美术馆的众多展览中特别突出的一个。如果说关山月美术馆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在路上”就是这颗明珠上的波光。这次“在路上”聚焦的这个题目是一个非常鲜活的,关注的是现在中国正在发生着鲜活的一些艺术经验,可能我们现在以年轻艺术家为主做的这些设计艺术、参与式艺术,和过去的艺术活动比较起来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好像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百舟竞发,没有一个统一的号令,甚至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也没有一个标准的说法,但是大家不约而同的都在做着一种近似的事情,每个人的立场、切入点,包括他们自己的想法、方法、目标。展览呈现出了丰富性,这种丰富性跟过去有区别,他不是想好了再做,而是边做边想,所以理论建构也很重要。在此,我衷心的祝贺这个展览,也希望大家能认真地看这个展览。
本次展览策展人之一 盛葳先生 致辞
这个展览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和关山月美术馆共同策划的一个项目,至今已经举办到了第七届。今年关注的是社区艺术,调研了最近十几年以来中国各个地方发生的介入到社区当中的艺术,所以我们的调研也在我们的展览当中呈现出来。我们一共分了有五个地区,呈现各个地方不同艺术参与的模式和艺术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包括城市中的艺术社区的介入、乡村的建设,以及发生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上的新媒体的成果,有各种不同的形态,但是他们的目标都非常的一致,就像我们今天主题所建立的“共生”。在我认为“共生”一方面代表了艺术家介入社会和人民群众一起共生;另一方面是艺术本身跟我们的群众共生。所以我们的目标其实是非常明确的,艺术不仅仅存在于我们的书籍和人民群众接触不到的地方,而是就在我们身边,艺术家的创作也非常明确地说明了这一点。未来我们的团队争取更加认真,为观众关注带来更加优秀的展览,让大家的生活艺术化。
参展艺术家代表 致辞
很高兴作为公共艺术的一个实践艺术家来到关山月美术馆跟大家一起分享这么具有前沿问题意识的展览。因为现在的展览都非常具有充满活力,具有批判精神的一种态度往前在高速实践着,我非常高兴作为一个极具想象力,并且充满着行动力青年团体的一员跟大家一起在这里分享艺术之路上的共同实践,也希望我们的携手实践和积极对话能够把未来的空间分享和未来的空间关系重构在艺术世界当中为艺术找到新的意义和内涵。
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 张晋文先生 宣布展览开幕
本次展览策展人之一、关山月美术馆学术部主任 张新英女士 主持开幕式
在我们研究的过程当中,发现社区艺术原来在大众的心目中似乎就是文化下乡的艺术。但,其实我们整理的过程当中发现,文化不仅仅下乡,在整个社区,不单是乡土,更是城市的公共文化。我们在整理所有的这些社区艺术项目的时候,发现社区艺术有着非常强的地域性。因为社区艺术本身是社会介入性艺术,它本身就是对于当地的本土的社会文化问题的一种直接介入。例如,以北京为主的华北片区,主要呈现的是农村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尤其是外来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在深圳或者是华南片区,基本上呈现的是城中村和流动人口的生存状态的问题,还有本土文化和外来移民文化之间的文化碰撞等问题,文化地域性是非常明显的。
开幕式合影
开幕式现场
“Community/社区”的概念在英文中强调以共同价值集合起来的人群,在中文的翻译中常被用作表示居住在附近的人,也常与“小区”等词混用。随着中国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居民分享现代生活理念,community/社区在精神层面上的共识也逐渐成为文化艺术领域的共同追求,相关的艺术项目在华东和华南区域兴起,集中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厦门等经济发达地区。
第7届“在路上”以“共生”为主题整理呈现近20年来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社区介入式艺术案例。生物界的共生分为兼利共生、偏利共生、偏害共生、无关共生等多种形态,这多样的形态构成了生命体之间密不可分的结构关系。当下艺术生态中,艺术家与社区、社区艺术与艺术生态之间无疑也形成了多样的共生关系,并藉由这种关系的变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下艺术生态的结构关系和发展走向
此次展览通过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位学者、策展人、媒体代表提名,提交超过100个案例,经过组织委员会最终评审,选择43个案例作品最终呈现。从这些案例当中, 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面对个人境遇、自然环境、地域习俗,在不同层面上进行的多样探索。策展人盛葳介绍说:“社区艺术创作在不同地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艺术家关注的内容和主题各不相同,展览以地域为线索,分为华北/华中、华南/华东、西南、西北四个板块进行综合呈现。”策展人吴洪亮介绍说:“城市的发展对艺术提出要求,城市空间也是艺术的发生场,艺术家带着具有针对性的视角从城市生活的细微处入手,美化公共空间,以艺术项目调动居民参与热情,激发更具活力的城市生活。互联网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是现代人的精神领地,基于互联网社群的艺术实践在底层逻辑和呈现形式都不同于传统样式。近年来,在文化旅游相关国家政策的指导下,西南、西北地区主动引进艺术项目,以艺术带动文旅经济,展示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同时,深圳作为中国新型城市的代表,聚合了城市化过程中的旧房改造、社区文化、人员流动等话题,作为“共生”项目的特别单元,根植于深圳的艺术项目成为此次展览的亮点。
深圳,在地项目的针对性呈现
“共生”对于深圳来说是一个具有针对性的主题。改革开放40周年,深圳的高速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策展人朱小钧说:“从小渔村到大都市的快速转型意味着从硬件到软件上的全面升级,新旧生态交替的过程中的中间地带给艺术项目提供了得以施展的舞台。”“在路上”首次以主题展+外围展的模式呈现,在关山月主展场之外,鳌湖艺术村、握手302、地铁美术馆、33当代艺术空间四个长期从事社区艺术实践的分展场,以期和美术馆内的文献叙事形成有机的结构关系,从而更加客观、生动地呈现中国社区艺术的面貌。
从城市边缘的三不管地带到认知度越来越高的艺术区,鳌湖艺术村长期介入在地性的艺术介入社区更新问题;握手302以工作站的方式长期关注城中村及其旧改问题,以文化生活凝聚了这个人口流动区域;地铁美术馆长期进行地铁站流动空间的艺术实践,通过多种呈现形式在深圳流量最大的交通方式上实现了艺术的普及和推广;33当代艺术空间长期以工业城为切入点关注深圳城市发展等社会课题,四个长期从事社区艺术实践的分展场,以期和美术馆内的文献叙事形成有机的结构关系,从而更加客观、生动地呈现中国社区艺术的面貌。
“在路上”,开放性和公共性的实践
2013年-2017年为“在路上”的第一季,从媒介的角度切入,开启传统媒介青年当代艺术的田野调查工作。前五年的项目以油画、水墨、版画、雕塑、新媒体五种媒介作为主要的分项依据,通过展览、论坛和出版等方式全面立体地梳理和研究不同类别和主体的青年艺术。第一季的展览和讨论生发出新的问题,媒介的拓展性、综合性以及当代艺术发展对于艺术生产机制、存在空间乃至艺术概念本身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2018年“在路上”结束了以媒介为线索的田野调查工作,进入第二季。2018年以“无人/Unmanned”为主题开启了“在路上”项目的第二季。“无人/Unmanned”关注当下社会发展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未来艺术的关系,及其在艺术中的表现。第二季的活动策划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单一的媒介,并以当代理论的热点问题为线索,切入文献的研究和问题的探讨。
近年来,“社区艺术的发生、艺术特质及其在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创造及革新意义”“共生性视觉文化及其生产机制”“公共视觉再造与集体记忆生成”“白盒子与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等议题,已为艺术界广泛关注。关于本届“共生”这个话题,策展人张新英介绍说:“社区艺术是一种以公共议题为导向,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以社群为基础而进行的艺术实践。社区艺术的在地性和社会介入性让艺术家与社群之间形成了一种水乳交融的共生关系,正如生物界的“共生”有多种形态一样,社区艺术的生产机制及其与社群之间的关系也呈现着多元的样貌。这样的“共生”关系引出很多有意思的话题,涉及艺术的发生、生产机制、公共性视觉文化,以及艺术视觉上的退场、作者身份的转换,以及艺术作品本身的在地性与展览呈现中艺术再现的虚拟性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话题不但关涉社区艺术本身,更关涉因此而带来的艺术史书写方式、文献形态以及展示、收藏等一系列问题的讨论。”
部分作品欣赏&解读
鳌湖艺术村——一个充满社会生气的趣味综合体
鳌湖艺术村地处龙华区观澜街道,伴生于牛湖社区当中,与城际边缘村落“牛湖老村”在物理上重合、精神上交融。自2013年始成型,聚集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工作者在此生活和创作,为边缘群落的文化再建树立实验场,不断衍发出艺术文化在乡村社区的各种生长可能。艺术家与社区居民携手参与,真正将艺术生活化、以文化激活社区的概念落地实现,使牛湖老村从一个平凡的城际边缘村,转型成为深圳文化艺术领域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深圳本土艺术工作者最大的聚集地。
未来,鳌湖艺术村将迎来更多国内外艺术家入住,完善各项体验配套、继续筹建公共实验性质的碉楼博物馆、陶艺公共推广中心和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以及国际艺术交流中心,通过这种多元体验的方式把自身打造成国际化的艺术社区和旅游文化体验中心。
仇庄项目——约翰·考美林的“HI HA”
艺术家:李牧
2013年至2014年,艺术家李牧回到他的家乡仇庄——中国江苏省丰县的一个村庄,他陆续复制了一系列西方著名的经典现代艺术作品,像索尔·勒维特、丹·弗莱文、理查德·朗、安迪·沃霍尔、丹尼尔·布伦、卡尔·安德鲁、约翰·考美林以及乌雷·阿布拉莫维奇的作品。这些来自凡·阿贝美术馆的馆藏艺术复制品被展示在仇庄的道路边以及村民的家裡。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李牧通过和家人及村民的合作,试图创造一种新的交流,借由艺术以了解自身,也为村庄打开一扇窗户。
李牧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以及之后,陆续和艺术机构合作完成了一部五个小时的纪录片《仇庄日志》、英文版出版物《A Man, A Village, A Museum》以及一系列的展览和讲座。
“地瓜社区”入口
地瓜社区是一个整合空间设计、服务设计、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组织设计为一体的社会创新设计项目。在过去的五年中,地瓜试图通过改造城市社区的闲置空间,激励更多居民在公共空间创造更多的公共产品,并服务于更广大的公众。我们称之为“地瓜产消者Prosumer”。目前,我们正在将更多的社区空间连接起来,逐渐形成哲学家德勒兹的“块茎系统”——彼此连接,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每个点都是加速度。最终将社会资源进行再分配,帮助每一个愿意与他人分享的个体,重建社会资本。
花家地双年展——“吃瓜吃瓜”
艺术家以一个展览的方式进行创作,在北京一个非常普通日常的出租公寓里,邀请了百余名国内外的艺术家的作品,举行了一个名为“双年展”的展览。在这间不足50平米的一室一厅内,作品并没有按照一个常规的展厅“被显著”的陈列,而是经过艺术家精心的安排,是作品隐匿在这个日常空间中,而难以被察觉。当观众步入这件出租屋内时,感受到的仍是一间正在使用状态的地方而非展厅。而作品的观看被观众的寻找代替,作品变为深入空间内部的理由,作品在日常的状态下被重新定义。
这个展览过程甚至更像是一个游戏,也是关于藏和找的游戏,是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游戏,是艺术作品和生活空间之间的游戏。
“本次双年展”主题为“吃瓜!吃瓜!”,“吃瓜”原本是一个生活用语,后逐渐成为一个网络用语,比如“吃瓜群众”,在新媒体取代旧媒体,直播,社交媒体盛行的今天,围观成为一个总体现象,这是一个可以被仔细寻找观看的过程,与以往的呈现方式不一样,项目提倡的是新的展览和观展方式。
蓝田计划——保育之钥-方所书店活动
蓝田计划于2006年成立,是一个基于关注民间传统文化的现状与发展,自愿发起的文化保育团队。在过去他们以广州周边的城中村或者乡村作为试点,以行动组方式进入乡村社区,以服务乡村社区原生文化艺术为参与方式,为青年人提供一个可以相对深入接触、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平台。支持这个团队的学科包括艺术、人类学、历史学,建筑学、城市规划、交互设计等。成员当中有艺术家、设计师、教师、人类学者、历史学者、媒体人、大学生等。在蓝田计划的践行过程中,他们将城市及乡村中一息尚存但日趋式微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形态采集记录下来,积聚成资料数据库,通过分享、研讨、展览及出版物的形式传播,并计划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传统文化保育的方法论及模型体系,并最终反馈到社区当中。
卤味高清频道——《走失的团友》
此艺术创作小组成员均来自广东,受珠三角流行文化的影响,以戏仿、杂糅的方式将社会现实因素与通俗影视剧情、样式,以及插画、文本等结合起来。其作品《南头城市花园》将深圳的某处城中村多元复杂的面貌以“话剧”、旅游观光片的形式传达出来,获得诙谐而又引人深思的效果。
陪跑计划
“陪伴”在当下变得弥足珍贵,真正的“陪伴”并非一句简单的口头承诺,而是身体力行的实践。“陪伴的缺失”是我们这个新型城市化模式下的一种必然。
本人发起这项“陪跑”艺术项目,就是将跑步机放置在社区中的白盒子空间中,呼吁社区的人们参与其中。“陪跑”艺术项目,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参与性艺术,试图用接近社区艺术与社会艺术的方式,用运动的方式来体现思考,呼吁运动,激发健康的身体和身心之平衡快乐,呼吁参与,不断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在这个陪伴共生的群体社会与独立存在的个体之间,衍生的“陪伴”之意义,探讨和谐的相处之道。在这项参与性的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在限定的空间中,相互陪伴,重新组合,相互交流,重新塑造。跑步,是一种运动形式,陪伴,是一种关系形式。同时,也综合成为某种关系的表演,在公共空间的环境下,在运动的促使下,有意识塑造一个个“完美的形象”,重新激发本真情感,诠释自我与他我的和谐关系。
“陪跑”艺术项目的参与者,年龄的跨度很大,最小的只有1岁10个月,年长者已近86岁,他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学生、教师、工程师、保洁员、自由职业等。
“陪跑”艺术项目每天开放近7个小时。自4月4日开始到5月24日结束,已有700人参与。目前,参与次数已有上千次。
屏幕间
艺术家:周姜杉、贺子珂、陈济林、龙星如
屏幕间创办于2017年8月,项目研究与实验运用屏幕作为媒介的艺术的创作以及展示,批判地介入人们的屏幕阅读与交互经验,探讨屏幕时代的艺术生产、传播与消费。
2019年屏幕间发布数字作品发布工具并与猪年初一发起朋友圈艺博会,屏幕间已获得5万人的参与,并应邀参加展出于画廊周北京,JINGART艺览北京,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油罐艺术中心等17个艺术空间,并与超过30个线上艺术机构合作。
人们说「艺术是提出问题,而非给出答案」。「你好,朋友」项目是一个邀请参与者直接提问题,激发讨论的社区。在「你好,朋友」的社区里,回答问题可以获得金币,获得的金币可用于提出问题,如果你的问题获得回复或点赞,这个问题也将为你带来金币。
「你好,朋友」承载的信息,等待每一个成员去创造和挖掘,就像在比特币的世界里,挖矿出更多的区块去赚取财富。在这个社区里,你拥有自己的档案页,记录着社区内每一个人参与提出和回复的问题。内容的发布和「认可」都依靠「星星」(虚拟货币)在所有成员之间的流通。令人惊喜的是,你可以通过点击每一个问题和回复者的头像,在社区里穿行,并通过提出被认可的问题和回复,从这里获得财富。
「你好,朋友」记录着所有在这里发生的「过去」,与「现在」一起链接、关联、演变着它的形态,在「虚拟」世界(社交应用中的发现页),「现实」世界(线下参与空间的智能电视屏幕上),创造惊奇发生的瞬间。
直面场所——七塘实验田艺术项目·平躺的墙面
艺术家:王比、娄金
“2019七塘实验田艺术项目”是由艺术家和村民对七塘镇乡村院落和乡土田野考察后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结合当地人居环境、村落文化、日常器物,在地材料等进行艺术创作的实验项目。项目包括实地考察、共同讨论、集体创作、作品展览等环节,整个过程具有在地性、参与性、实验性、前沿性等特质。
西三歌队——与乐明山歌相会
此歌队植根于“西三”这一城市边缘和交叉区的现实,以自编自演的方式将这一区域的问题和现象传达出来,而因为表达的内容和边缘群体最“低端”的琐细生活中的忧与痛紧密相连,与流行的音乐样式形成巨大反差,从而迸发出异样的艺术活力与粗粝的精神质感。
中国酉村艺术节——《13896152193》
发起人:陈仕兰 艺术家:张翔、焦兴涛、曹晖、李浏洋、陈扬、幸鑫、洛鹏
中国酉阳乡村艺术季,是重庆酉阳县政府打造的2019年度文化农旅盛事。旨在通过艺术介入乡建,打造创新型文化艺术旅游IP,让艺术回归中华文化主场,进而探索艺术振兴乡村的新道路。整体项目切合“在地性、话题性、艺术性”三大要素,于中国酉阳一年、一村落、一季艺术活动持续进行,为期三年,涵盖酉阳叠石花谷、菖蒲花田、红花村三个地区。艺术季以邀请和征集的形式邀约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民间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等跨界联合并深入现场,和当地居民一起参与艺术:以乡村生活环境为背景和载体,将现场、公众、艺术、生态、功能有机结合;以艺术的方式重建乡村文化与秩序,呈现乡民需要的艺术,从而使艺术与新农村建设一同生长出来。
展览信息
主办单位: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
项目支持: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
总策展人:范迪安、陈湘波
召 集 人:文祯非、颜为昕
策 展 人:朱小钧、吴洪亮、张新英、盛葳
助理策展人:伍诗妮、彭宝玉
展览时间:2019年12月31日——2020年1月12日
展览地点:关山月美术馆
提名专家:(按姓氏笔画为序)王洪义、付晓东、卢 川、孙振华、宋振熙、吴洪亮、刘利宾、朱小钧、张 锰、张新英、杜曦云、李振华、麦 安、杨 西、宗 宁、胡 斌、彦 风、盛 葳、韩 晶、冀少峰
在路上2019参展项目:(笔画顺序)24小时美术馆、2019塘七实验田艺术项目、乡村密码——甘肃泰安石节子村公共艺术创作营、山边村、仇庄项目、中国西阳乡村艺术季、天台计划、叶家堡之战、发声林、市井生活系列、地瓜社区、后创作坊、后天计划、羊磴艺术合作社、吉祥艺术项目、西三歌队、西三电影制片厂、西丽计划(同富裕工作站)、花家地双年展、我们的田野、春天你在哪里?、私密空间项目、卤味高清频道、弄堂侠、空间系列、直面场所、城市艺见、屏幕词、树德坊的树、种子星球、陪跑计划、情境研究、深圳地铁美术馆、寄居计划、游击寄居症、最后46公里、握手302、数据胶囊、源美术馆、蓝田保育计划、漫游情诗、榕树头、鳌湖艺术节
318艺术网
编辑部
-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笔画学会、深圳市文体旅游局、深圳市…
-
-
-
-
-
-
-
-
-
-
随着城市化速度加快,“人口老龄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逐渐成为各个领…
-
2021年7月16日,意大利当地时间十七点三十分,中国龙南“围屋之变—关于中国移民建筑的对话”…
-
为隆重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以优秀艺术成果反映特区建立4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绩,在市委…
-
四十年的光阴,不只是记录似水流年,还有我们曾经的印迹,这岁月刻划不可磨灭的痕迹,再识从前,才能…
-
“东方艺术巨匠·王学仲艺术深圳特展”主要是以展现上世纪八十年末到新千年代的期间,王学仲…
-
于深圳而言,时间是一个被量化概念,同时也是一个量化概念。站在莲花山顶,我们会说:“看,这就是深…
-
来了~ 10月3日-12月13日 由 木星美术馆 和 FAS潮流艺术空间 合作的 最潮流最未来最硬核的…
-
烟斗最早来自美洲,随着大航海时代的经济贸易往来,烟斗被推广到世界各地,并逐渐形成了特有的烟…
-
9月10日是“移民——刘博智华人流散文化影像展”正式实行付费参观制的第一天。当天下午3点…
-
独立艺术家徐彬觉一《慈悲之美》千佛艺术计划,从2014年开始至2020年7月7日历时六年终于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