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yishu318
首页经典鉴赏 文艺复兴
达芬奇存世的唯一男性画像

达芬奇存世的唯一男性画像

2019-05-06 10:32      来源:凤凰艺术      编辑:柳梦洁      浏览次数:6969


达·芬奇 《音乐家肖像》 


木板油画 44.7×32cm 

米兰安布罗西阿纳美术馆藏 约1488-1489年


在米兰有这么一幅画,如果不专门提起它的名头的话,一般人恐怕都不会抽时间,去安布罗夏纳美术馆看看。

然而,如果不是提前把这幅作品的样子,印在脑子里的话,等您到了以后,又很可能会同它擦肩而过。等真正站在画前,得知这是达·芬奇存世的唯一幅男性人物肖像时,恐怕您又会怀疑了。

这幅画说的,就是文章开头的这幅《音乐家肖像》。它实在和我们印象中的达·芬奇的作品相去甚远。画面上既没有意味深长的微笑,也没有圣洁纯粹的宗教情怀,只是一幅手中握着一页乐谱的男子的肖像。

画面中的男子,双眼仿佛若有所思地望着前方,好像周遭的一切都和他没有关系。他穿着一件深色的外套,深得和黑色的背景几乎融为一体。与此相反,他的脸倒是挺亮的,光从画面之外柔和而均匀地照在他的脸上。


《音乐家肖像》 细节


除此之外,画中唯独值得注意的,便是他手中所持的乐谱了。谱子上的音符写得清清楚楚,和乐谱旁边潦草收笔的服饰,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如果将服饰和五官对比的话,恐怕我们很难相信这些是同一个人画的。

事实上,不光我们这么觉得,很多专家都吃不准这幅作品的实际创作者,究竟是不是达·芬奇。就连拥有它的安布罗西美术馆,都说不清究竟这幅画是什么时候、从谁那里送到这个美术馆来的。


达·芬奇湿壁画《最后的晚餐》

17 世纪的彼得罗·波斯卡,是较早将作者确定为达·芬奇的学者。之后的数百年间,这幅作品的作者姓名,在达·芬奇的数个学徒之间转来转去。

最终,通过对画面中人物的头发、人物微张的嘴唇以及整体面部的表情,彼得罗.马拉尼等学者,确认这幅作品的作者别无二人,正是达·芬奇。


达·芬奇《抱貂女郎》

而这幅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貌不惊人的作品,在当时可谓是独树一帜,只有达·芬奇才画得出来。

要想知道这幅画为何让 15 世纪的米兰人眼前一亮,我们还是要回到那个时代去。在达·芬奇那个时代,绘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描绘宗教情景,同样也用于绘制人物肖像。


达·芬奇《蒙娜丽莎》

在那个年代的意大利,这种人物肖像有着一种特定的形式:侧面像。这种侧面像有点儿像是我们现在的“证件照”,最主要的目的是告诉观众,画中人长什么样。

不过,不管艺术家多么努力地精细描绘,总是难以做到十全十美。其原因在于,人的表情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是“生动”的,而绘画终究是一种静止的艺术形式。


达·芬奇手稿

米兰公爵夫人碧翠丝,就曾让人为自己的儿子画了一幅侧像,并在随画寄给自己的母亲,费拉拉公爵夫人的信中写道:“随信附有画家花了几个小时为埃尔科莱(碧翠丝的儿子)画的肖像,但我向你保证,就在我给你写这封信的时候,我的儿子已经比画中要更长大了些。毕竟距离画完到现在,已经又过八天了……”

可以说,受限于绘画的这一形式,碧翠丝的遗憾是无法避免的。那个时候的人终究无法想象,未来的人可以录像,甚至能够即时视频聊天。


达·芬奇手稿

不过,对于绘画的这一缺陷,达·芬奇却有自己的看法:“绘画这门艺术要远比音乐高级,正是因为它不会如音乐那般,刚刚诞生就转瞬即逝。与之相反,它恒久不变……这门美妙的科学,可以让凡人那片刻的美丽得到永恒,免于在光阴中日渐衰老……”

这很可能便是“科学家”达·芬奇,画这幅作品想要表达的内涵。不管画中的美男子是玉树临风,还是眉清目秀,都难逃过时间的魔法。他若有所思的面容似乎也在苦苦寻找一个可能的解决之道。就在他苦思冥想之时,手中的乐谐,却提醒他逝者如斯。


达·芬奇手稿

这幅画的背后,是达·芬奇关于美与时光的思辨。除此之外,画面中还有一个让古今学者觉得意味深长的细节。

我们刚才提过,意大利人那个时候是比较喜欢侧像的。可达·芬奇为何要画一幅四分之三侧像,露出人物的另外半边脸呢?固然,这样可以更好地展现人物的表情,但真的只是这个原因吗?


达·芬奇手稿

有一些学者认为,画面中的人物最吸引人的地方,便是他若有所思的眼神。而学者们盯着这个眼神越看越久,突然意识到,画中人的两个瞳孔是不一样大的。

那个时候的人们已经意识到,人的瞳孔会根据所处环境的明暗而改变大小。因此,两个一大一小的瞳孔,是否也如同青年手中的乐谱一样,是在向我们展示时间流逝的痕迹呢?


乔万尼·安布罗吉奥·德·普瑞迪斯 《青年男子的肖像》


无论如何,这幅寓意深远的作品想必在当时颇受欢迎。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米兰的布雷拉美术馆,还藏有达·芬奇的学徒,乔万尼·安布罗吉奥·德·普瑞迪斯,根据老师的《音乐家肖像》,照猫画虎的一幅作品。

看过达·芬奇原作的您一定会发现,这两张画简直太像了,整个构图完全像是拿镜子反过来一样。和老师的作品相比,普瑞迪斯的画作细节,刻画得更为丰富,但人物的面容,远不如老师的作品来得生动,头发的处理也不像达·芬奇的作品那样有弹性。


达·芬奇手稿

不过,我们大体上可以透过这幅《青年男子的肖像》来推测,假如达·芬奇并非成天到晚灵感迸发,而是能够耐着性子把《音乐家肖像》画完的话,画面将会何其丰富。

然而,大忙人达·芬奇只是将用于表述他的想法的人物面部,以及乐谱精细画完之后便失去耐心,总而言之——“意思到了”。


达·芬奇手稿

有趣的是,普瑞迪斯不光是人物学着老师,就连画背后的意味也来了个依样画葫芦。然而,他并没有像达·芬奇那样,用象征手法来说理,而是直接将格言写在了画上。

画面左上角,有几行字体优雅的拉丁文,写着:“生命,如果善加利用,很长。(VITA,SI SCIAS VTI,LONGAEST)”这意思,不恰恰和达·芬奇的“人生苦短,唯画永存”相映成趣吗?如果有机会去米兰,一定记得把这两幅画对比着看一看。

延伸阅读:图书馆中画廊的中国缘

安布罗西亚纳画廊坐落在欧洲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安布罗西亚纳图书馆内,建筑建于1609年,里面有一条艺术长廊。著名展品包括卡拉瓦乔(Caravaggio, 1571-1610)的《水果篮》(Canestra di frutta,1599)和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的《音乐家肖像》(Ritratto di musico, c.1485)。在历史的长河中安布罗西亚纳画廊显得格外的低调。而2017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开幕展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画廊推到世人的眼前。

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联展中,最受关注的“对话列奥纳多·达·芬奇/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展出由米兰安布罗西亚纳图书馆(Biblioteca Ambrosiana)收藏的达·芬奇《大西洋古抄本》(Codice Atlantico)中的60幅手稿真迹,这也是规模最大的达·芬奇真迹首次在境外展出。另外,还有装置模型和《最后的晚餐》(约1611-1616年,维斯皮诺临摹),同时并置呈现当代国际艺术与科学领域最新的艺术创作。


《大西洋古抄本》是达·芬奇诸多手稿集册中最大的一部,共12卷,1119张,年代分布在1478年到1519年,包含类别非常广泛,有飞行、武器、乐器、数学、植物学等。



318艺术网
编辑部


分享到:
[下一篇] 波澜不定的瓷器收藏
[上一篇] 人人都会抽象画?
新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