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yishu318
首页艺术资讯 展讯
“介入”与“浸入”——当代公共艺术漫谈

“介入”与“浸入”——当代公共艺术漫谈

2016-10-27 16:09      来源:318艺术网      编辑:张茜      浏览次数:2715


讲座主题:《“介入”与“浸入”——当代公共艺术漫谈》

讲座时间:2016年10月29日(星期六下午3点至5点)

讲座地点:关山月美术馆二楼报告厅

主讲人:顾丞峰 

主讲人简介:

顾丞峰,现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百家湖美术馆馆长。南京艺术学院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史博士。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参与当代美术活动,撰写美术批评。多次策划大型艺术展览活动,有多种专著和文章发表。

出版专著有《感受诱惑》(重庆出版社1999年)、《观念艺术的中国方式》(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装置艺术》(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乘着意象的翅膀》(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年)、《现代化与百年中国美术》(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西方美术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顾丞峰自选集》(北方文艺出版社2015年)。

主编丛书有“中国历代绘画大师及流派丛书”(辽宁美术出版社)、“新媒介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坐标丛书”(吉林美术出版社)、《江苏当代艺术年鉴2013—2016)》(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八五新潮美术在江苏》(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6)等。

讲座主要内容

公共艺术之于公众的互动效果可以分为“介入”与“浸入”两类。
“浸入”在审美上是一种物我无间的“浸泡”。审美主体完全被客体的作品全方位包围,置入其中,作品的空间外延已经将观众裹挟其中。近年以来,公共艺术中的此类作品以声、光、电、营造场域的形式不断出现在世界各处。

与“浸入”相关的是学术界的“介入性艺术”(engaged Art)的概念,这个“介入性”,是指艺术家介入到特定社会现场,成为连接人际交往、修复断裂的社会纽带、激发对话、增进互相认同的艺术综合体。“介入性艺术”的当代体现往往是一种“剧场性”效果。在“介入性”艺术中,艺术已经更多从自律走向“他律”,从艺术家自我走向社会参与。在这点上,“介入性艺术”与“浸入”性艺术有着实质性的区别,前者强调社会性,后者更多落在现场感上,反映在公共艺术上,价值诉求就有了分野。

讲座用图片:

埃利亚松2003年于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实施的作品《气象计划》

博伊斯《7000棵橡树》1982年

兰登国际《雨屋》2015

杨奇瑞,成都《宽窄九墙》2013

318艺术网

编辑部




分享到:
[下一篇] 陶园顾脉——顾绍培师生紫砂作品展
[上一篇] 山水有序——应麦可作品展
新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