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yishu318
首页艺术资讯 展讯
天香绮裳—刘思东笔下的牡丹

天香绮裳—刘思东笔下的牡丹

2015-06-30 11:57      来源:318艺术网      编辑:郑莹      浏览次数:11491


      展览名称:  天香绮裳—刘思东笔下的牡丹

      展览日期:  2015年07月11日—07月17日

      参展画家:  刘思东

      主办单位:  广州市美术家协会

      承办单位:  深圳市鹏宝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广州长堤文化园

      展览地址:  鹏宝轩艺术馆

      开幕时间:  07月11日15:00

      展览期数:  2015年第11期/总153期

      画家艺术简介

      刘思东,又名刘诗东。1964年生于广州, 1987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1997年结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研究生班,2012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访问学者。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画院签约画家、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南方基地专业画家、广州书画名家艺术促进会执行副会长、广州市文联书画院副院长、西关画院副院长、梅社书画院副院长、泰王国曼谷画院副院长、广州日报书画院特聘理事、兴宁画院顾问、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副教授。


刘思东 《春放相对欢》

      若得文心格自高----刘思东画笔下的牡丹

      文    李 琰

      白居易有诗云“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牡丹是中国的国花,备受国人爱戴,有雍容华贵之姿、天香国色之誉,素为历代画家所乐于描绘。然而,古往今来,不乏画家为了迎合大众审美情趣及市场趋向,一味追求视觉表象的塑造,忽视了牡丹作为中国绘画题材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点,一味媚俗,使得牡丹成了绘画领域中“媚俗”的代称。

      但是,也有不少优秀画家认真地研习中国绘画的优良传统,创作出一幅幅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牡丹绘画作品。岭南画家刘思东,基于对中国传统绘画与当代艺术现状的深入理解和清醒认识,在国画牡丹题材的创作中,擅于从视觉构成与文化内涵两个方面,对牡丹题材的现代转型进行了执著的表现和追求,他以睿智的头脑着力于国画牡丹的笔墨意向,以富有神彩的笔墨、韵味和雅俗共赏的富丽画面来为自己笔下的牡丹予以定格,使得他笔下的牡丹鲜丽而不媚俗,既不失文心,极尽雅致,又兼有雍容之态,富贵之气,从而成为岭南画坛擅画牡丹的佼佼者。

      提起牡丹,我们总回避不了富贵二字。富与贵是既矛盾对立,且又互相统一的关系。而传统文化造就了我们对富贵的认知上,存在一个明显的误区,那就是在富贵一意上,重富轻贵。贵,是一种品格,它无法像富一样昭然外现,它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这种品格,世俗难以企攀。所以我们在欣赏和表现牡丹作品时,往往会忽视甚至漠视贵的品格。明代徐青藤感言自己的画作时说,“早知不如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本质上正是此意。


刘思东 《春韵图》

      此外,中国绘画在历经元代文人画思想的洗礼后,道家的黑白观念广泛被文人画家们所推崇,甚至儒家思想中关于绘画色彩的中庸观念亦受到排斥,色彩富丽的牡丹画自然而然地被纳入媚俗之列,许多优秀画家一般不愿把牡丹作为自己笔下的题材。

      当代画坛,经济利益的驱动,牡丹画的重富轻贵的媚俗之势,似乎更为强烈。而画家刘思东,则反其道而行之,从传统国画的文化内涵入手,常常以其灵动的笔墨和色彩,以文心入格,洗却媚俗,倾心挖掘形式背后的真知,着力表现牡丹富贵兼蓄的特质。这自然使得他笔下的牡丹给读者以全然不同的感觉,他在“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找到自己的定位,用我之文心,弃富求贵,将牡丹高雅的气质表达地淋漓尽致。

      其实,牡丹题材作品的创作,也是摆在刘思东面前的一个重要学术课题。古往今来的花鸟画家,虽曾认识到花鸟画“移神遐想”的“寓兴”功能,接触到创造意境的问题,但在实际创作中,许多画家却往往沿袭传统的惯性,以牡丹寓富贵,走向了类型化和象征化,无论就世俗意义,抑或是艺术创作、艺术格调问题所涉及的,不唯是雅与俗,还有艺术质量、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内美的深入和现代感诸多问题。

      而这些问题在刘思东这里,似乎是很自然的得以了解决,他以现代人的明确认识、现代人的眼光和心灵,在感受生活与自然中直接捕捉“画外意”与“意外妙”,既保持了新鲜强烈的“觅物有得”,又以所养、所崇升华了艺术境界,创造了姿彩纷呈又洋溢内在贵质的动人意境。一位艺术家,贵在能借助自然物象而诱发个体灵性的觉悟。

      人类依托自然物象的环抱成长,自然物象也在人类的改造之下焕发新颜,又被人以饱含精神的视觉“符号”构成的形式展现出来。事实上,中国画正是呈现出一个由这种“符号”所构成的世界,并赋予它们以生命意义。在这种 “符号”化的世界里,艺术家可以自由自在地构建心中的理想境界,尽情地抒发现实世界中所获取的生命体验。

      这一人与自然物象的关联性特征,在刘思东画笔下表现的尤为突出,牡丹不但以其美形美色的王者风范被戴上“国色天香”的桂冠,而且总领群芳,不欺弱卉,似有祥和瑞气的大家风度,直至内蕴着的绝俗的精神特质,成为高贵品质的精神符号。


刘思东 《相生》

      众所周知,在绘画艺术中选择一种题材与主题并不难,难的是怎样把常规题材和主题表现得既有新意而又有传统精神,还要有一定高级的品格。这里就必然有一个艺术语言和形式技巧的深入探讨和有效更新的问题。传统的中国画,介乎再现与表现之间,具象和抽象之间,写意与装饰之间,而且往往又与书法诗词款识钤印结成一体,这一切,已经约定俗成为一种视觉秩序。

      而当刘思东真正的面对大自然中的牡丹进行创作时,视觉观念发生了不满足于传统绘画语言和形式、而追求着一种新的秩序以至新的程式。在其《古韵芳姿》系列的牡丹表现中,他采用了特写镜头,推近聚焦的方式,观察、刻画牡丹花的细部。这种“聚焦放大”的艺术手法,使观众思维更加集中,随画家专注于牡丹。花的浓艳或随阳光怒放,或似秋色欲燃,饱和着蓬勃的朝气和内在的生命力,不失大象、大势、大氛围、大情调地突出了绘画性、书法表现和格律装饰性,被分解开来的依形、线、色的诸构成因素、按现代旨趣被推向极至。

      在这里,刘思东抛弃了古代名家的种种模式与成法,根据生活的感受,顺应感情趋向,把全部真情和对于自然生命的爱,融化其中。在保持平面造型的前提下,以近观的视角放大展示大自然的“微观”之美。这些早未被人们注意的大自然的微观之美,经他的特写、放大、精心描画,把读者带进新的未知的审美领域。

      黄宾虹在《画法要旨》中说:“由一画开先,至于千万笔,其用墨处,当无一笔无分明。故看画曰读画,如读书然,必一字一句,分段分章而详究之,方能得其全篇之要领。看画如此,画之优劣,无所遁形。”画由一笔开先,笔笔皆须讲究。

      一笔出,笔造世界,墨化万机,色分乾坤,画作之优劣,境界之高下,自然显现,这非有文心者不可为之。刘思东笔下的牡丹,正是如此,疏朗本真,一笔开,万物开,笔无定法而恣纵,墨无成规而洋溢,不落俗套,匠心就在无法与有法之间酣畅淋漓地予以展现;恣肆、灵逸、深邃地捕捉到了读者的心理,具有浓厚的意趣与艺术感染力,笔墨中蕴涵着一种平和、一种大度、一种贵格,更洋溢着一种文心。可以说,文心去俗,不惟是刘思东国画艺术的审美标准,也恰是他牡丹题材绘画的审美意义。

318艺术网

编辑部

分享到:
[下一篇] 温度——2015当代艺术邀请展
[上一篇] “笔墨心象——当代国画十二人邀请展”
新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