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yishu318
首页艺术资讯 焦点要闻
深圳本土青年雕塑家戴耘创作的《东方维纳斯》在央视雕塑大赛中脱颖而出

深圳本土青年雕塑家戴耘创作的《东方维纳斯》在央视雕塑大赛中脱颖而出

2014-02-12 15:18      来源:晶报      编辑:张茜      浏览次数:4984

       日前,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2013年“中央电视台雕塑大赛”颁奖仪式在中央电视台新台址举行。深圳本土青年雕塑家戴耘用红砖创作的作品《东方维纳斯》从2000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提名奖,并在央视新大楼永久陈列,他也是深圳唯一一个被央视收藏作品的雕塑家。

在当今雕塑界,提到砖雕必然会指向戴耘。经过近十年探索,这位对秦砖汉瓦怀有浓厚情结的艺术家终于找到自己独有的艺术语言。为何对砖情有独钟?创作理念源自何处?晶报记者在深圳雕塑家园对戴耘进行了专访。

       以砖为媒

叩响中华文脉当下之门

晶报:一个艺术家要寻找到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不是件容易的事,您用砖头作为雕塑材料已经成为您的一个鲜明艺术符号,在当下中国可谓独一无二。您为何对砖头这一材料情有独钟?它与传统的砖雕有何不同?

戴耘:的确不容易。其实砖雕自古就有,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东西,比如画像砖像浮雕一样,它成型的方式是传统的雕塑,只是送到窑里再拼接而成。而我用的是建筑的结构语言,像盖房子一样,有钢筋龙骨、中空结构,是将建筑和雕塑融合在了一起。虽然用的都是砖,但我在砖的本体上有了超越。不过,我也不是一开始就用砖来做雕塑,大约在七八年前,我开始有意识地用这种材质创作,这与我的出生年代和成长环境有关。我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西安是我的故乡,自小我对秦砖汉瓦耳濡目染也特别钟爱。而砖是农业社会的建筑符号,小时候家里、学校都是用红砖所建,这些红砖质量没法与秦砖汉瓦相比,它的潜台词是粗糙、廉价和过渡,是我们这代人的集体无意识记忆。进入工业时代,人们选用水泥等更为结实的建筑材料。在当下社会转型之际,中国面临很多问题,比如中国文脉如何进入现代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回答,而我则选择与我生命有贴切联系的红砖、青砖,并混合了水泥这些材料来表达。

10年前,我曾去欧洲考察,在巴黎吉美博物馆和伦敦大英博物馆看到很多大体量的造像,让我感到很震撼,这在中国是很少见的。近代中国,有很多国宝被西方国家掠夺,陈列在他们的博物馆里。我对这种博物馆制度其实是质疑的,因为那些壁画、雕塑、玉器原本都存在于石窟、寺庙当中,被西方列强掠夺或移植走后,对原有生态进行了强烈的隔离。从那时起,我就萌生了创作“造像”系列作品的念头,我选择以砖为创作材质,以一些博物馆里的造像为创作原型,来表达我的创作态度。包括我去年送去威尼斯双年展的作品《昭陵六骏》,就是以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及人类学博物馆的两件作品为原型创作的,也是对东西方文化的一种思考和探索。

 用青、红两色砖打造的奔驰豪车。

对传统文化

进行现当代转换与更新

晶报: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创作《东方维纳斯》的?您的创作源泉和理念是什么?

戴耘:2012年期间,我完成了《东方维纳斯》创作。为什么要创作《东方维纳斯》,还得从我的家乡西安说起。我自小就经常随父亲顺着古城墙穿过城门洞去西安碑林博物馆,上美院后就去得更多了,寒暑假有条件的话往往会临摹一番,至今每年过年或出差到西安总要把各博物馆看一遍。

陕西的博物馆里确有很多让人百看不厌的东西,我尤其对秦砖汉瓦这种由黏土而来、经人工烧制后既坚固耐用又凝重素朴的东西厚爱有加。当这种农业社会最基础的建筑符号与当代中国迅速市场化、城市化的背景相碰撞,会产生怎样的话题和感受,对我来讲是有兴奋点的。《东方维纳斯》是我创作的《造像》系列作品中的一个,这些作品都是与我自己成长、学习经历有关的节点内容,我试图进一步介入现场所涉的空间、历史、生态与文脉,力求作品艺术语言与内涵沉淀、稳重、恬静,还有作品塑造力量与造像视觉让人能够平静观望,又碰撞思绪。我这一系列作品的基本立场是寻求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现当代转换、重组与更新。

晶报:央视新大楼是非常后现代的建筑,而您的作品则透露出古典的气质,两者有着强烈的反差意味,您是否有此感觉?

戴耘:大赛组委会邀请我和全国二十多位青年雕塑家去参观过央视新大楼,我觉得这座楼是当代人创造力和智慧的结晶。我的作品虽有古典气质,但又不是简单的复古,它有自己的态度和特定的生长背景,被陈列在这种愈加当代简约的环境里,有反差和张力,我想也有着更强烈的存在感吧。

砖雕难度大

每一件都是原作

晶报:砖这种材质与一般的雕塑创作有何不一样?创作难度大吗?它们都取自哪里?

戴耘:一般的雕塑创作,是先做泥塑,再做模具,然后进行浇铸,这种浇铸也是批量的,可以同时做十几个。而我用砖做雕塑困难会大得多,其中没有模具制作这一环节,做完泥塑后,再翻制成玻璃钢,做成钢筋龙骨架子,然后把砖砌上去慢慢打磨。做第二件时,因为没有模具又得重新来过一遍,它没法批量做。按国际惯例界定雕塑作品是以前8件为原作,而我的创作过程决定了每一件作品都是原作,所以制作起来也特别费劲。这些看似非常粗糙的材质,经过打磨后,能呈现出细腻的质感,让人产生一种陌生感和视觉冲力。

我用的这些砖很多是旧城拆迁的废弃物,我会四处去寻找和购买。红砖容易找,而青砖少些。相比而言,一些老房子拆下的青砖经雨水冲刷和侵蚀,用它们打磨出的作品会更富肌理和质感。

晶报:这次深港建筑双年展,您也有作品参展,能介绍一下吗?

戴耘:我做的是一个有着混搭意味的5米高亭子,陈列在蛇口的A馆。我的创作灵感来自去年我去葵冲路上看见的一幕。当时我见到一座被改造后的半古典亭子,亭子顶端被刷上欧陆风情的蓝色,下面围成房子。这是一个被重新书写的亭子,以混搭和嫁接的方式展现了一种城市边缘的况味,而这正好符合本届双年展的主题,我基本上以此为原型创作了这个展品。我在亭中配备了床、茶几、灯等家具,参观者可以进去喝茶、休憩。

戴耘

中国著名青年雕塑家,1995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留校任教,2000年调入深圳雕塑院至今。深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客座教授,现任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艺术部总监。参加过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未曾呈现的声音”、中央电视台雕塑大赛、深港建筑双城双年展、全国美展雕塑展、“深圳/北京国际建筑双年展”等展览,作品斩获国内雕塑各大奖项。多件作品被美术馆、市政府及个人收藏。

名家点评

戴耘的当代雕塑作品以一种相当直接的方式将关于这座城市的当下感受表达出来。它在人们习以为常或者熟视无睹中间,发现了生活的问题,发现了存在的荒谬,发现新的可能性,它以一种智慧的、略带揶揄的方式,精雕细刻,改变了许多人们早已习惯的视觉习惯和视觉经验。它提醒人们更多地关注我们的日常生活,让人们在面对这些作品所产生的诧异和惊赞中,对生活现象的背后有所领悟和反省。”

——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

“戴耘对技能的深入挖掘,并不是炫技性的。其创作方法源于深入骨髓的历史记忆,亦源于他对雕塑本质的深刻理解。雕塑不同于装置的最大特点,是使用单纯材料所造成的长久性与永恒感。从此意义上讲,雕塑是探讨物性最为本质也最为深入的艺术。古典艺术因模仿之故,以坚固质材造就审美对象,成就了伟大与崇高;现代雕塑要求展现质材自身的价值,以其空间构造倾向于抽象性;而当代雕塑受现成品观念和城市文化的影响,更注重物品的呈现。正是‘物品’这一概念,连接着当代艺术关于质材、现成品、物性等上下文关系,也包含着都市、消费、大众等文化语境。如何在历史和当下的连接点上建立重塑物品的方法,这正是戴耘要解决的问题。”

——著名雕塑家王林

318艺术网

编辑部



分享到:
[下一篇] 艺术家在艺术电商时代如何进化
[上一篇] 老松山水人物作品展
新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