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yishu318
首页经典鉴赏 元明清
被误解的石涛

被误解的石涛

2019-03-05 10:28      来源:LCA      编辑:柳梦洁      浏览次数:5262

原标题:对一位和尚的误解

石崖险峭,清流潺潺,飞瀑湍急,在密集苔点与虚实笔法的渲染下,深山云雾的蒸腾感扑面而来。而在桥亭内,两位高士正论道山间。

面对这幅《山水清音图》,窦唯有所感悟,于是两年前完成的那张专辑便也叫此名。


山水清音图 石涛 1680-1689 年间作

这幅画的作者叫石涛,原名朱若极。其父是明末靖江王,在崇祯帝自缢之后,为反抗异族统治,父亲于广西桂林自称监国,但因势力单薄被擒后遭杀害。此时的石涛年纪幼小,由太监抚养长大后,削发出家,法号为元济、原济。

石涛名号颇多,且十分怪异,如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游南京时,他因得长竿一枝,便自号枝下叟、阿长、钝根、山乘客、济山僧、一枝阁...

画山水者应“脱胎于山川”,“搜尽奇峰打草稿”,进而“法自我立”,所以石涛云游半世,纵览五湖千山,足迹踏遍半个中国,与八大山人、弘仁、髡残并称“清初四僧”。

与其他三位相比,石涛的作品不囿于古法,笔墨灵活多变,在构图上善于变化,他笔下的山山水水更具生气和哲思情感,画境也更为灵活生动。除此之外,他的艺术见解也高于同时代画家。一部《苦瓜和尚画语录》,不仅深刻总结了这位画坛奇才的美学思想,还引得后世如黄宾虹、吴冠中等纷纷著书解析。

其中,被引用最多的 6 个字——笔墨当随时代,也是被误解最多的一句名言。


搜尽奇峰打草稿图 石涛 1691 年

就字面意思来看,这 6 个字的意思是笔墨应当顺应时代潮流。

但石涛的本意,却并非如此。他在 60 岁时,题在画上的完整文字是这样的:

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

上古之画迹简而意淡,如汉魏六朝之句然;

中古之画如晚唐之句,虽清洒而渐渐薄矣;

到元则如阮籍、王粲矣,倪黄辈如口诵陶潜之句,

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恐无复佳矣。

大意是,作画如果与时代跟风,就像诗文的转变一样,时人不过是重复着古人的一点牙慧,在自家的小圈子里打转。但别人已烧过千百滚的水,再滚它一次或十次,恐怕也不会更好。


山水册八帧之一 石涛

有了上下文的关系,再加上石涛所处的时代背景,这 6 个字便更容易理解了。

清初,以王时敏、王鉴、王翚和王原祁为首的“四王”受董其昌影响,苦练技法功力,画风崇尚摹古。至其传派时,多数作品趋于程式化,他们只是遵循前规,并无创新突破。这种使自己作品无限接近古人的画法,是当时画坛的主流,它甚至流向民间成为了一股潮流。

面对如此沉闷且毫无生机的风气,石涛写出了“笔墨当随时代”的观点。显然,他笔下的“当”并非应当之意,而是如果;“时代”也并非字面的时代创新之意,而是跟风。“笔墨当随时代”,反对的正是盲目跟风。

遗憾的是,石涛的这句 6 字名言,却被越来越多的创作者用来合理化自己的跟风行为,甚是唏嘘。


山水册八帧之一 石涛

作为清初画坛的重要革新者,石涛当然不反对变古人之法以求创新。

如上图《山水册八帧》,画中的山川、松树及构图方式都是被当时的主流所排斥的,但石涛却钟爱于此,并题跋:他人所戒,吾爱写之。

他主张学古人之法,也主张师法大自然。他的作品,全是有感而发,而他的感受更是直接从视觉形象中得到启示,他对形式美有独特的敏感,对美学更是有自己的感悟。在谈起石涛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时,吴冠中说“中国现代美术始于何时,我认为石涛是起点。”




318艺术网
编辑部


更多精彩内容,可关注318艺术网

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传播平台



分享到:
[下一篇] 【318报道】“自·在·观”全面呈现张杰30年艺术路
[上一篇] 专家指南: 收藏中国传统书画的七大要诀
新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