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yishu318
首页经典鉴赏 现代美术
表现主义与爱德华·蒙克

表现主义与爱德华·蒙克

2019-02-19 11:01      来源:绘生活创意美学      编辑:柳梦洁      浏览次数:3969

原标题: 表现主义先驱—爱德华·蒙克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am)是现代重要艺术流派之一,它的精神根源来自梵高,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的《呐喊》是最能够代表表现主义的一幅作品。表现主义艺术家们通过作品进行直接的、纯粹的内心情感宣泄,忽视对现实具体形象的描绘。

表现主义先驱—爱德华·蒙克


爱德华·蒙克 Edvard Munch 1863 - 1944

蒙克是最伟大的挪威画家,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国际先驱人物。一位艺术家,出身于没有基本艺术传统的环境,这是罕见的,这样的一些人物很不容易找到。因为在视觉艺术的探索中,如果没有能接受的公众,似乎就很难兴旺发达。在1880年前后的挪威,当蒙克开始学画画,那时有一批很有才艺的画家,同时也有一批对他们作品给予赞助的人。但是,当时占压倒优势的传统,是扎根于巴比松画派的法国浪漫现实主义和德国抒情自然主义的学院派。印象主义开始渗透到挪威,已经是19世纪最后10年的事了。


爱德华·蒙克  自画像

在1885年,蒙克第一次有机会出国到比利时访问,并且在巴黎呆了三个星期。像许多年轻艺术家一样,虽然蒙克花了很多时间在卢浮宫里研究古代的大师,参观当年的沙龙,但引起他注意的却是马奈的作品,并为之倾倒。尽管蒙克受的是学院派教育,但是却从周围所见到的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探索中发展出了自己的路子。1892年蒙克已经名满天下,他应邀参加了柏林艺术家协会的展览。结果他的作品却引起了一场风暴,以利伯曼为首的协会自由派退出了组织,成立了柏林分离派。这一支持行动(还有争议),鼓励了蒙克到德国定居,在那里度过了大半生,直到1908年。在这个期间,他作为艺术家已臻于成熟,并开始对德国的表现主义艺术起了关键性的影响,就像后来所发展的那样。


爱德华·蒙克作品 《Madonna》

在评价蒙克在欧洲绘画中的地位时,要讨论到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于他的成长,其实并没有多少挪威的根源,而更多的是由巴黎和德国的影响促成的。那时的巴黎,是法国绘画史上的一个最激动人心的时期;而德国也处于一种新的有动势的艺术时期。然而,他的绘画和版画的独特个性,毫无疑问,是一种激进的文学、甚至是神秘主义文学的结果。尤其是作为斯堪的那维亚地区的文学,以它奇特而苦难的特性加强了这一情况。在19世纪末,挪威的文学随着享有国际声望的戏剧家易卜生的出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易卜生的戏剧中,我们可以找到和蒙克的绘画非常相似的地方。在挪威,如同在巴黎和柏林一样,画家也参与文学界的活动,同时也是一些著名作家的朋友。他们之中有斯特林德堡和有影响力的德国艺术史家和现代艺术评论家迈耶·格雷菲。在1906年,蒙克曾为易卜生的戏剧《灵魂》和《赫达·加布勒》设计布景。


爱德华·蒙克作品 《红与白》

甚至在挪威,也习惯强调蒙克绘画的国际性;但是,当人们看过了奥斯陆国家美术馆的蒙克展示,再到摆着其他当时挪威画家作品的展室去看时,第一眼就会明显地发现蒙克的根源。在1889-1890年,蒙克掌握了印象主义分色调色法,然而,即使在最直接受影响的情况下,比如在1890年画的《圣·克劳德之夜》里,他对印象主义的光与影的研究,也赶不上他对暗示某种不确定的内心痛苦和忧郁情调的绘画所做的研究。


爱德华·蒙克作品 《圣·克劳德之夜》

虽然他活了80岁,但病魔和死神在他头上盘旋了大半生。在蒙克年少之际,母亲和姐姐便相继死于肺病,他自己也染上了多种病症。病和死的主题在他早期的绘画之中就已经出现了,而且一直反复出现。当然,这类题材在当时的文学和艺术中都有所体现,但对蒙克而言,则是另有苦衷的。


爱德华·蒙克作品 《病儿》

《病儿》则是和他姐姐的死和病有关。另外一些吸引他的主题,则有情欲的唤起,把女人比作天真无邪的儿童或吸血鬼。


爱德华·蒙克作品 《吸血鬼》

蒙克作为一个画家,是在弗洛伊德发展心理学分析理论的时候出现的。画家所迷恋的性与死,几乎常常是弗洛伊德正在探索的问题的典型实例。在1892年的《神秘的海滨》中,月亮在水中长长的倒影变形成为男性的象征。这一母题,在其他的一幅幅画里,象征的含义越来越清楚。例如《生命之舞》。


爱德华·蒙克作品 《神秘的海滨》

爱德华·蒙克作品 《生命之舞》

纠缠着艺术家的恐惧,常常被赋予更概括、更含糊、乃至恐怖的表现。在1892年《奥斯陆,卡尔·约翰大街的夜晚》里,他把在初冬的黑暗里的漫步,变成了行尸的惨淡聚会。


爱德华·蒙克作品 《奥斯陆,卡尔·约翰大街的夜晚》

在作品《呐喊》中,蒙克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像声波一样地扩散。


爱德华·蒙克作品 《呐喊》

在《红葡萄藤》里,被红葡萄藤缠绕的房子已经变成了恐怖之家。人物在惊慌中逃遁。


爱德华·蒙克作品 《红葡萄藤》

蒙克是非常多产的,以许多不同的题材、色彩以及素描风格的探讨,贯穿于他的一生。

蒙克在1890年代以及1900年代的作品,其象征性的内容最为明显,以起伏的、永远波动的新艺术运动的曲线为特征,结合了色相暗但纯度高的色彩。高更和纳比派的影响,表现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里。他的裸体习作也表现出波纳尔的实际影响,但蒙克对任何事件的处理,都是截然不同的,会是更缠绵更激动,更接近德国表现主义的精神,如作品《青春期》。


爱德华·蒙克作品 《青春期》

蒙克本身所希望造成的这种精神,在后来的风景和表现农民劳动景象的作品中是很明显的,如《奔驰的马》,在这些表现鲜明的主题里,看上去仍然有健康、有力和乐观的性质。


爱德华·蒙克作品 《奔驰的马》

蒙克的作品不是用简单的前进就可以说明的,他经常是前进一段后又转回头来,重新制作早先的主题。他所感兴趣的性吸引、暴力以及死亡的主题,贯穿在他一生之中。这一些因素,可以概括在《马拉之死》中。


爱德华·蒙克作品 《马拉之死》

这件作品他着手于1905年,到1927年才告完成。同样,他的生涯也可以在一些肖像画里得到概括,特别是那些迷人而令人激动的自画像。一件早期的《着蓝装的自画像》,运用了野兽派抽象色彩的大笔触,表现了艺术家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但他那大方而与众不同的面容,已被缺乏信心和神经紧张毁掉了。


爱德华·蒙克作品 《着蓝装的自画像》

他最后一幅忧烦的自画像,标题为《在床和钟表之间》,老蒙克把他自己画在永恒不灭的边缘上翱翔;可是,他那有把握处理抽象色彩和结构的手证明,他从来不会放松与新探索接触的。


爱德华·蒙克作品 《在床和钟表之间》

蒙克是一位很重要的书画印刻艺术家,他大约于1894年开始制作蚀版画和石版画。有一个时期,他主要的兴趣就在于利用这一工具,去反复研究他早先已经画过的主题。诚然,版画一向不只是复制绘画。在各种情况下,他常常以干刻铜版画、木刻和石版画来表现同一主题。而这些多种多样的稿本,又因绘画的取材而有所不同。

《呐喊 》——用绘画预言21世纪苦难


爱德华·蒙克作品 《呐喊》

《呐喊》是蒙克的成名作,也是其代表作,同时也是表现主义画派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呐喊》创作于1893年,此时的蒙克历经生活的磨难,至亲的先后离世使得蒙克的性格变得愈发忧郁与孤僻孤独、绝望、死亡等感觉深深地困扰着年轻的画家,他需要释放,而且只有通过绘画。

在这幅画中,一个形似骷髅般的人,站在一个前不见首后不见尾的桥上,他紧捂着双耳,扭曲的身体,有如惊弓之鸟,惶恐不安。他声嘶力竭,魂不守舍,我们仿佛能透过这幅化作感受到这刺耳的尖叫。远处红色的天空与云彩,黑色的河流,为画作增添了一种恐怖感,凄凉,悲怆之感油然而生。桥上不远处伫立着两个人,他们是谁?又与桥上呐喊的人有什么关系还是什么陌生人我们无从知晓。画中发出尖叫的是谁?他并没有具体的一个性别,外貌形象,但他确实是一些人在某一些状况下所具有的真实状态。我们确实能够从作品中感受到画家所要传达出的这份情感。这也是与古典画截然不同之处它没有情节故事,没有对人物性别、身份、地位的描述,画中的人没有任何具体性,也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至于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张令人不安的作品,蒙克自己是这样描述的:“尼斯,1892年1月22日,我和两位朋友正在大道上散步,太阳已经下山了,天空突然间变得像血一样红我似乎感受到了一种悲伤忧郁的气息。我止住脚步,轻轻倚在篱笆边,极度的疲倦已经要使我窒息了。火焰般的云彩像血,又像一把把利剑笼罩着蓝黑色的挪威海湾和城镇。我的朋友,他继续走着,而我却呆呆站在那儿,焦虑得不停发抖,我感到四周似乎被一声巨大而持续不断的尖叫声震得摇摇晃晃……”可以说,那个前景中的人物正是蒙克自己,他凭知觉感受到现代社会即将给人带来的疏离、孤独、焦虑和迷惘。

蒙克的《呐喊》是对当时自己内心情感的宣泄,生活的苦难,亲人的离世,都让蒙克内心充满了恐惧。同时在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这段时间,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之时,各种发明创造层出不穷,社会处于激烈的变革之中。可是在劳动人民离开土地走进工厂之际,富裕起来的只是少数的资本家,被污染的环境,劳累的工作,紧张的节奏和不断发生的经济困境不但没有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反而使得人民的生存状况变得更糟。所以这一画作在当时就可以引起普遍的共鸣。

当然,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这种精神状态同样广泛存在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并不能让人满足。当代社会激烈的竞争,极其严重的贫富差距,恶化的环境,紧张的生活节奏也不断的让人感受到精神崩溃。人们同样需要找到发泄的渠道,呐喊是很传统的一种方式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当代人同样需要宣泄的方法。蒙克的《呐喊》不断的引起更多人的共鸣。


爱德华·蒙克石版画作品 《呐喊》

318艺术网
编辑部

更多精彩内容,可关注318艺术网

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传播平台


分享到:
[下一篇] “有耀眼胡子的纳比派画家” 保罗・塞律西埃
[上一篇] 欧洲再兴中国艺术品收藏热
新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