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yishu318
首页经典鉴赏 现代美术
贫民窟的大艺术家“柯勒惠支”

贫民窟的大艺术家“柯勒惠支”

2013-03-17 13:58      来源:318艺术商城      编辑:杨洋      浏览次数:16902

在人们的印象中,女性画家的作品大多有着细腻柔软的笔触、淡雅清新的色调,但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凯绥·柯勒惠支(Käthe Kollwitz 1867—1945)很另类,她描绘出的“黑白世界”凄惨而悲苦,处处可见艺术家内心的挣扎与呐喊。她在版画上的巨大成就,使其成为20世纪德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同时也是中国老一辈版画家的老师。



柯勒惠支

来自哥尼斯堡的姑娘

柯勒惠支出生于俄罗斯克哥尼斯堡(现在的加里宁格勒)的一个德裔家庭,原名凯绥·施密特。14岁时即开始学习绘画,1884年进入柏林女子艺术学院学习,后来又到慕尼黑学习。1889年和在贫民区服务的医生卡尔·柯勒惠支结婚,1898年开始在柏林女子艺术学院任教。其间几次游历巴黎和意大利。1909年回国后为一个漫画杂志工作。这时她已经成为一个社会主义者。她的早期作品《织工反抗》、《起义》和《死神与女人》、《李卜克内西》 、《战争》(组画)等,不仅以尖锐的形式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和勇于斗争的精神传达出来,而且唤醒人们反对侵略战争,要根除战争根源,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


《牺牲》(《战争》系列) 木刻版画  37×40.2cm

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的儿子被征入伍在西线阵亡。1920年她和爱因斯坦等人组织成立了国际援助工人组织。1932年她和其他社会主义者组成反对纳粹的阵线,希特勒上台后,她被取消普鲁士学院院士的荣誉,并禁止她的作品参加展览。1940年她丈夫去世,1945年他的孙子又在东线阵亡。1943年她的住宅被炸毁,她离开柏林到德累斯顿附近的一个小镇居住,并在那里逝世。

苦难的力量

她因为和丈夫居住在贫民区,了解普通人民的贫困境遇,她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反映普通人民的贫苦生活。无论是困难或胜利,名利的诱惑或舆论的指责,以至政治上的压力,都没有动摇过她对于工人的热爱,没有改变过她的审美观。有人问她,为什么偏要画那些“褴褛粗鲁”的工人。她说,她确实觉得他们比那些“文明优雅”的上等人更美。


《突击》(Sturm) 铜刻版画  24×29cm

她的第一组成名的作品,是反映一八四四年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的版画《织工反抗》。这套版画包括《贫困》《死亡》《密谋》《织工的队伍》《突击》《收场》六张。柯勒惠支在她的组画中,尖锐地表现了工人们在忍无可忍的境遇下所进行的反抗斗争,以及剥削者的残酷暴虐。整套作品画面灰暗,工人们备受压迫,无奈、悲怆跃然纸上,有着很强叙事逻辑,真实的情感触动着人的心灵。贫苦的工人守视在病重的妻子床边,“死神”降临到工人家里;工人们秘密商讨斗争的对策;团结起来的工人结队前进;袭击厂主的房屋;遭到镇压后工友们把牺牲者的尸体送回家去。一八九八年展出这组作品时,年高望重的门采尔和著名画家李卜曼都提议授予作者金质奖章,但遭到了德皇的否决。皇帝说,他不允许把奖章发给“贫民窟的艺术家”。
可是坚持自己艺术信念的柯勒惠支,在十年以后,又以更加宏伟的组画《农民战争》震动了欧洲的艺坛。《农民战争》系列版画有七个画面《犁地》《强暴》《磨尖镰刀》《组织军队》《爆发》《战争之后》《俘虏》,从这些作品名称,就能明显知道当时德国时局的紧张。


《磨镰刀》(1905)  铜刻版画  30×30cm


 《俘虏》  铜刻版画  33×42cm

《农民战争》组画之一《俘虏》。一条绳子,串起了像木桩、像栅栏似的愤怒的俘虏们,简洁的画面形式和表现主义的夸张造型都充满了激情,人胳膊比腿还大,比腿还长,两个非常巨大的手。右边的孩子是非常软弱的形状,表现了病弱无助,后面这些人呐喊、挣扎、愤怒成了有力的对照。不只是人物面部表情上的对照,不是表情,是造型,造型本身是绘画的表情,构图没有表情吗?柯勒惠支使构图和造型有效地服务于主题,在她的版画中成为最有力的语言化表达。

整套作品画面节奏非常紧凑,技法高超,也为她赢得非常大的盛誉。在此期间,她游学巴黎和意大利,在佛罗伦萨获得罗马之家奖项(Villa Romana Award)。但在祖国,她仍被威廉二世斥为贫民窟画家。

在《农民战争》的七幅画中,就有四幅画是以女性为主的:她遭受剥削者的蹂躏;她为复仇而磨利杀人的镰刀;她奋力呼喊鼓舞暴动者冲锋;她在失败后的战场上寻找自己儿子的尸体。在柯勒惠支创作的许多母性的形象中,都有她自己的影子,正如在她的许多自画像上都反映了那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一样。她把自己与工人劳动者的命运融为一体,分享着他们的饥饿、失败、病痛、死亡、战斗的决心,以及欢乐和希望。


《死神和女人》(1910)  铜版画  44.5×44.6cm

创作于1910年的《死神与女人》是一件令人震撼的铜版画作品,画面中死神从背后绞住妇女双手,试图抢走孩子,母亲以一种极具表现力的姿势挣扎着,为孩子挡住死神,母亲的整个身体受着极大的压迫,脸、腿、脖子都是一种极度痛苦的扭曲,而小孩子只能无力的抓住母亲的乳房,身体的前后就是生死的两界。

柯勒惠支与中国版画

第一次把柯勒惠支的作品介绍到中国的是鲁迅。鲁迅自1931年收到柯勒惠支的版画后,在与木刻青年会晤或通信时,经常谈起柯勒惠支先进的艺术思想、严格的创作态度和精湛的版画技法,一再要求木刻青年学习柯勒惠支。在介绍柯勒惠支的作品时,鲁迅说:“没有到过外国的人,往往以为白种人都是对人来讲耶稣的道理或开洋行的,鲜衣美食,一不高兴就用皮鞋向人乱踢。有了这画集,就明白世界上其实许多地方还存在着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他介绍麦绥莱勒的作品,也包含了同样的目的:使当时上海滩上对于西方世界抱有片面幻想的青年们,有一个较清醒的认识。

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不少中国进步木刻青年,无论是创作思想或是表现技法,都受到过柯勒惠支的影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当时产生与发展于上海的中国新兴木刻版画,那时的上海,进步的美术青年,在政治上随时随地会遭到迫害,在创作上又受着资产阶级艺术的冲击。1931年8月17日鲁迅在上海举办木刻讲习会,请内山完造的弟弟内山嘉吉来讲解版画创作技法,自己当翻译。这是我国第一个创作木刻技法讲习会。承受着政治上、创作上和生活上的多重压迫的木刻青年们,在以柯勒惠支为代表的艺术精神和艺术风格的指引与影响下坚持奋斗,以刻刀为武器不断创作,不断开展进步木刻运动,使得新兴木刻版画成为了中国木刻第一次真正的吸收了西方的风格,从而改变了中国木刻版画历史的进程。在这一重大的变革中,直接最先深受其风格影响的是身处上海这个中国新兴木刻的发源地与最前沿的版画家们,他们是:陈铁耕、胡一川、黄新波、力群、江丰、陈烟桥、王琦、刘岘、杨可扬、朱宣咸、马达、郑野夫、李桦、荒烟、王树艺、周金海、陈葆真、王紫萍、曹白、林夫、何白涛、吴渤、丁正献、邵克萍、余白墅等。

分享到:
[下一篇] 弗洛伊德 生前最贵的艺术家
[上一篇] 求是书院创办者之一陈汉第
新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