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讯 | 如境——李象群当代艺术展
2018-12-12 10:28 来源:318艺术网 编辑:梁文凯 浏览次数:2239
展览名称:如境——李象群当代艺术展
策 展 人:吴鸿
主办单位: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美术家协会、鲁迅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深圳市南山区委宣传部(文体局)、招商蛇口、华世象群(深圳)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展览时间:2018年12月15日-2019年1月10日
开幕时间:2018年12月15日(周六)15:00
展览地点:深圳蛇口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深圳市南山区蛇口望海路1187号)
策展团队:ZERO零艺术中心
展览统筹:林栋、王刚、蔡一鸢、蒋坤、陈峰、杨智超、卢亚利
视觉设计:柴亚晶
展览文案:王华栋
外联:初芳岳
李象群的雕塑创作在中国当代雕塑史中是独树一帜的。他的艺术风格是以严谨的学院派造型体系为基础,但是又通过他的独特的雕塑语言和造型手法,将这种西方古典雕塑造型的严谨性融入到东方的象征性和抒情性的美学意境中,从而形成了他既是最古典的又是最东方的,并将二者有机融会在一起的艺术风格。同时,在李象群的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精神内涵又是一种具有人文关怀和人性观照的思想境界。在他作品所表现的对象中,不管是作为普遍人性载体的抽象的人的形象,还是中国古代及近、现代的文人形象,乃至人民领袖的形象,在李象群的作品表达中,无不散发出鲜活的人性光芒和深沉的人文关怀。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通常所谈论的雕塑艺术形式是在上个世纪初从西方引进的。与油画不同的是,在中国传统的造型艺术体系中也有名为“雕塑”的艺术样式,虽然名称相同,但是,我认为两者之间从造型方法上所体现出来的对于空间、物体的观察和分析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具体地说,与中国传统造型体系下的“雕塑”用实体来体现一种虚拟的线性的韵律关系所不同的是,欧洲造型体系中的雕塑概念是用实体来占有体积和空间,它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运动的实体”在某种经典瞬间被凝固之后的空间形态,这种造型观念体现出来的是“物体的实在性”和“材料的实有性”。也就是说,材料不仅仅是一种造型的媒介,同时,它还因为自身的物质性实际存在以及对于空间的实际占有,证明了它所表现的世界万物的物质存在性。这不仅是一种艺术观,同时也是一种世界观。所以,西方传统雕塑所表现的实际存在的“物”,即使为想象、虚构的对象,也是按照其实际存在的逻辑来处理的;同时,作为塑造媒介的材料,也是最大限度地体现其“物质性材料”的属性。而在中国传统雕塑中,表现的是非物质性的精神和理念。即便是表现那些实际存在的对象,也要增加它的虚拟性色彩。作为雕塑的材料也莫不是去除或改变其自然物质属性为正宗的,以期不以其物质的具体性而成为精神虚拟性的羁绊。自上个世纪初,中国整体引进西方的近代艺术教育体制之后,我们所建立的新的“专业”雕塑传统实际上就是上述的基于西方理性主义背景下的古典主义雕塑传统。它与中国传统雕塑之间的根本区别倒并不在于造型手法和塑造技术上的差异性,其本质性的区别乃是二者之间所依存的世界观的不同。在学院体系下的专业雕塑界虽然也有过“民族化”的尝试,但是多以表面的“平面化”、“线条化”构饰性塑形手法来进行,而未能真正触及对于这两种“雕塑”语汇中更为本体性的问题的探讨,最终无非是落入到表面性的“装饰性”俗套中。
所以,在以专业学院派教育为主导的中国雕塑艺术体系中,通过系统的对于西方近代美术学院模式的移植和学习,在具象写实风格的雕塑创作中,已经掌握了较为纯正的西方古典雕塑样式和手法,但是,这其中能够形成可识别性的个人化雕塑风格和语言的则很少。故而,在具象写生雕塑的范围内,如果除却那些可识别的对象和造型的不同之外,仅从造型手法和雕塑语言而言,往往是千人一面,而谈到传统雕塑,似乎只是在专业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中,象征性的有一些古代雕塑的造像临摹而已,难以真正触及到作为一个文化整体的传统雕塑空间和造型美学的内核。即使有一些雕塑家在创作中偶尔为之,一是往往成为创作中的孤例,并不能成为一种在明确的美学体系和系统的方法论的前提下的个人创作逻辑。二是凡涉及到传统风格的雕塑创作,往往就又会将西方古典和中国传统形成对立,为了突出传统雕塑的特征而将尽量弱化古典写实性的结构和造型体系,其结果大多成为上文提到的只有形式外表而无文化内涵的装饰性雕塑,与真正的传统美学精神和境界谬以千里。
而真正能将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和西方古典造型融为一体,并在完整的造型方法论指导下,进而形成稳定的可识别性的个人风格特征的,李象群可能是中国雕塑界为数不多的一位代表。
具体而言,李象群雕塑艺术创作的风格特点和美学特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国北方的文化和地貌特征,作为一种地域性艺术风格形成的外在性氛围,形成了东北美术传统中静穆、内敛、浑厚的造型特征。这也是鲁美雕塑体系的一个重要的风格特征。只不过在很多东北艺术家的创作中,这些造型特征仅仅意味着是一种风格化的地域性特点。而在李象群的创作中,上述的造型特征已经转化为个人主动性的文化象征和美学诉求。二、在上述的文化象征和美学诉求指导下,李象群在古典具象写生性雕塑的造型严谨性的基础上,弱化那些细节性的结构和体积特征,以形成一种整体性的气势和韵律。这种造型手法,和体现在中国传统国画和书法中的美学意趣是一致的。三、在李象群的雕塑语言中,还有一个最具个人风格性的造型特征,就是他在处理人物衣着的褶皱或形体表面肌理的时候,往往在写实的基础上,又能体现出“计白当黑”、“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等这些中国传统造型美学的特征。所以,在观看他的雕塑的时候,又像是在看一幅书法或一卷国画山水,其中的审美意趣和美学特征都是相通的。四、在李象群的雕塑手法中,还有一种通过泥的流动性,以及手指和工具与塑泥之间运动之后的肌理痕迹,能够使人达到一种像看水墨画时的画面晕染和“虚实相生”的视觉效果。
综上所述,在李象群的雕塑艺术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东方审美意境和美学特征,并不是简单地通过那些传统图式和纹饰的表面性的嫁接和拼凑,而是将传统美学融入在自己的雕塑语言之中,进而和人物造型和作品的精神内涵水乳交融。
而在李象群的作品中所传达出来的精神内涵,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样,与其雕塑语言的东方性审美特征又是互为表里的关系。从其早期作品中对于生命力的赞美,以及对于普遍人性的观照;及至后来对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人文精神的追溯和挖掘。在他的作品精神逻辑中,一直是以人本、人性、人文为主要线索,并渐次展开的。
通常,通过雕塑作品来传达精神性内涵,无非是或者通过人物及场景的叙事性关系的空间设置,将戏剧性的瞬间固定下来,以完成一个文学性的叙事过程;或者通过人物肢体关系的符号化夸张和强调,用这种外在的肢体空间语言来传达一个象征性的精神意象。而在李象群的雕塑语言中,上述的文学性叙事的构图方式以及肢体符号性的结构方式,绝少在他的创作中出现。反之,他的人物造型往往是内敛的、静穆的、沉郁的。甚至,雕塑创作中往往起到非常重要的传情达意作用的五官特征,在他的作品中也会被省略掉。所以,独特的雕塑语言在李象群的创作中是具有很强的表意功能的。甚至可以说,他的作品的精神发展逻辑和他的雕塑语言的演变逻辑是同步的。
在他的早期作品中,那种对于生命的勃发和人性的甦醒的讴歌和赞美,是通过饱满而极具形体张力的人体表现出来的。由此也奠定了李象群雕塑艺术创作逻辑的人性基础。
在其后,他的创作沿着两个并行的线索继续前行,但都是基于对人性观照的主题发展而来。
一个线索是由近现代及古代的历史文化名人的肖像组成。在这个系列中,李象群在面对这些“文化名人”的时候,并没有采取那些符号化或神圣化名人的俗套,而是从普遍人性观照的角度出发,将之还原为一个代表着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文化人,一个在社会历史的瞬间面临着巨大的内心抉择和磨难的普通人。李象群在塑造这些作为中国文化精神传统的代表的文人系列的时候,也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和他们对话的过程。故而,这种基于心灵对话的文化认知是真实而有人性体温的,并非那些符号脸谱化的冰冷躯壳。我们可以预想,这个系列如果渐次延展下去,李象群是试图建构一部关于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史的图像演绎。
另一个线索则是由“新人文精神系列”作品构成。如果说在上一个线索中,李象群是在充分尊重对象的客观性的前提下,作为作者的雕塑家和对象之间对话的一个过程的话;那么在下一个线索中,李象群要呈现的是作为主体的雕塑家如何去观看、分析、判断客观对象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在这个系列中,李象群要表现并不仅仅是对象本身的客观性,而是借助对象作为载体,表达的是自己对于中国传统的历史政治、文化的一种主观态度和判断。比方说在《大紫禁城》和《堆云·堆雪》系列中,李象群分别是通过空间的解构和重组,以及从人性和情欲的角度,重新审视和解构了传统的政治权力与空间及性别之间的关系。而在《元四家》系列作品中,李象群则是综合了当代审美重新去理解、分析传统美学意趣下的文化整体性。而以《同行》为代表的作品,则是将古代圣贤在人生的某个节点中所发出的对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追问,通过时间隧道,延展到当代社会中。时间过去了上千年,我们如何去面对古人的追问?古人又如何面对今天的社会人生?这个系列是李象群的创作中最具当代性意识和当代语境的作品。
人民领袖系列的肖像系列,是李象群的雕塑创作中另一个广为人知的亮点。与过往的那些脸谱化、程式化的领袖肖像创作不同的是,李象群在面对这些政治伟人的肖像创作的时候,仍然是从人性的深处去发掘并强化人物的性格闪光点。之前的很多伟人肖像更多的是强调他们作为政治符号性的一个方面,而在李象群的作品中,他往往会将人物放置在一个平民化和普通性的一个状态下,细心去揣摩他们在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的状态下的情感、思绪和体态。从而使人物性格更为丰富和真实。这种对于政治伟人肖像的艺术处理方式,在面对价值观多元的年轻一代观众的时候,或许他们会更为认同和接受。
本次李象群的个人作品展在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先驱和样板的深圳举办,其意义更有其不同凡响的地方。
其一,其作品中的红色主题系列所包含的革命战争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时代以及改革开放时代三大主题汇聚在深圳,又时值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重大历史时刻。在人性观照的方式下,政治伟人像普通凡人一样,款款走来,与观众重温峥嵘岁月。
其二,将中国的人文传统历史和文化精神并置在深圳所代表的现代都市文化背景中,在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碰撞下,激发观众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其三,本次展览中,艺术家还尝试了将当代雕塑语言与现代多媒体艺术语言相结合,通过跨媒介的艺术语言实验,拓展了传统雕塑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现空间,从而也实现了古典艺术形式与深圳所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文明之间的一次对话。
峥嵘岁月与平凡生活,人文精神与都市文明,传统审美与现代科技,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一种新的美学意境和文化境界。这也是本次展览主题“如境”的意义所在。
部分展览作品赏析
鲁迅美术学院院长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东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副主任
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
全国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艺委会副主任
第五届、第六届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策委会委员
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辽宁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获中宣部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荣获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入选第三批万人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
英国肖像雕塑协会会员
-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笔画学会、深圳市文体旅游局、深圳市…
-
-
-
-
-
-
-
-
-
-
随着城市化速度加快,“人口老龄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逐渐成为各个领…
-
2021年7月16日,意大利当地时间十七点三十分,中国龙南“围屋之变—关于中国移民建筑的对话”…
-
为隆重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以优秀艺术成果反映特区建立4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绩,在市委…
-
四十年的光阴,不只是记录似水流年,还有我们曾经的印迹,这岁月刻划不可磨灭的痕迹,再识从前,才能…
-
“东方艺术巨匠·王学仲艺术深圳特展”主要是以展现上世纪八十年末到新千年代的期间,王学仲…
-
于深圳而言,时间是一个被量化概念,同时也是一个量化概念。站在莲花山顶,我们会说:“看,这就是深…
-
来了~ 10月3日-12月13日 由 木星美术馆 和 FAS潮流艺术空间 合作的 最潮流最未来最硬核的…
-
烟斗最早来自美洲,随着大航海时代的经济贸易往来,烟斗被推广到世界各地,并逐渐形成了特有的烟…
-
9月10日是“移民——刘博智华人流散文化影像展”正式实行付费参观制的第一天。当天下午3点…
-
独立艺术家徐彬觉一《慈悲之美》千佛艺术计划,从2014年开始至2020年7月7日历时六年终于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