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勃罗·毕加索:矛盾的开始
2018-10-25 09:10 来源:不周艺术空间 编辑:柳梦洁 浏览次数:5601
原标题:巴勃罗·毕加索:一切都是矛盾
一旦艺术得到认可,它就一文不值。任何值得一做的事情,都不会得到认可。——巴伯罗·毕加索
巴伯罗·鲁伊斯·毕加索(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毕加索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
他是一个很难定义的画家,罕有的天才艺术家。才情过人,必然地让人难以捉摸。一生的艺术生命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化,却都是真实的毕加索,忧郁、激情、理性、稚趣、浪漫、超现实……充分展现了人类个体性情的多样与多变。
他的每一幅画上仿佛都刻着一句“这就是我”。早期深厚的“传统”,使他后来的变革与反叛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当然,他的性情也预示了他出走的必然性。
毕加索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遗世的作品达二万多件,包括油画、素描、雕塑、拼贴、陶瓷等作品。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 件,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
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梵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即使他拥有那让人倾倒与折服的过人才华,不可否认的是,从始至终他都是一个引起争议的人。他为自己的几任妻子、情人和孩子们画过许多画,他的亲人们对这位天才画家的评价却褒贬不一。1973年毕加索以92岁的高龄去世,他在世时人们争先恐后地同他结交,在他去世四分之一世纪以后,世人仍在为他的故事和名声争执不休。
《赤脚的女孩》又名《赤足姑娘》,是毕加索在14岁时的作品。
蓝色时期
1900到1903年,是毕加索人生的低潮。却也是成就他的鹰巢。
"蓝色时期",这是他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个时期作品背景蓝,人物蓝,头发、眉毛、眼睛皆蓝,蓝色主宰了他一切作品,背景简化,避开光感和深度的感觉,把人物结合成一种简单的图样,其中沉重,强烈而流动的线条,给人以不真实的、虚拟世界的印象。
这种线条具有情感的重量。画家后来的作品大多具有这种富于表现力的线条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从观察人的动作和姿势中得到的。
这一时期也是毕加索对现实生活关注的时期,他还没有脱离普通群众太远去追求某些哲理性强于艺术性的表现。那时候的蓝色,是贫穷和世纪末的象征,于是作品多表现一些贫困窘迫的下层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独。
至于为什么毕加索会采用蓝色作为主调,尚没有确定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受法国画家莫奈和卡里埃的影响,认为这种色调加强了画面中的诗意成分。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毕加索之所以偏爱蓝色是因为它代表着忧郁。
看这幅画好像是要说人的一生就是为了完成生命的延续。就在那片单色的浅蓝、粉蓝、深蓝、湛蓝中,毕加索开始走上他的成功之路。
玫瑰时期
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只有画笔陪伴着的毕加索,慢慢地画里有了些许色彩,不再只是蓝色,这些色彩在画布上的绽放和蔓延,预示着毕加索粉红色时期的到来。
这是毕加索一系列马戏团题材作品的先声,也是玫瑰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画中年轻的巴黎男孩被毕加索称为“小路易”,他常到毕加索的画室消磨时光,毕加索以他为模特创作了这幅作品。《拿烟斗的男孩》被评论家誉为:具有达芬奇《蒙娜丽莎》似的神秘,梵高《加歇医生》似的忧郁的唯美之作。
1904年春,毕加索在巴黎蒙马尔特区永久地定居下来,随着他迁居巴黎、与菲尔南德·奥里威尔的同居,他的蓝色风格时期也宣告结束。柔和的粉红色调开始渗透到他的画布上的单一蓝色中去,很快成为他画布上主要的颜色。
那种暖洋洋的、娇滴滴的玫瑰红色代替了空洞抽象、沉重抑郁的一片蓝色。青春和爱情活生生地出现在画面上,人物形象往往是一些富有青春美或是魁梧的人。
“玫瑰红时期"就这样开始了,毕加索的油画进入了完全新的世界,一个与流浪艺人和杂技演员接轨的世界,于是也有人称之为"马戏团风格"。
立体主义
经历了忧郁的“蓝色时期”和充满浪漫情调的“粉红时期”后,毕加索探索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绘画技法——立体主义。
《亚威农少女》是毕加索第一幅具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后来,人们这样描述毕加索开创的立体主义:它把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事物不同的面交叠在了一起,向观赏者呈现了事物立体的面貌。立体主义画家笔下的事物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表象,而是事物深层的、本质的和心灵化的东西。
毕加索曾说过:“当我们搞立体主义时,并没有搞立体主义的打算,而是要表达我们身上的东西。”
此画描写了画家在画女模特儿的情景。右侧的裸女坐在地上,画家坐在椅子上聚精会神地作画。背景简略,人 物充满画面。画家完全以自我的立体派面貌来表现对象,他将人体拉长、压扁、扭曲、调位,从而获得了令人惊骇的艺术效果。
我们发现这个时期是:不要去描绘客观物体的外表形态,而是把客观物体引入绘画,从而将表现具象的物体本身和表现抽象的结构形态综合起来。毕加索开创的这种立体主义的造型方法,就是要通过画面同时表现事物的所有部分,而不是象传统画法那样以一个固定视点去表现形象。
立体主义美术运动的鼎盛期虽仅有7年,但却造成极其广泛的影响,立体主义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在二十世纪的最初十年影响了全欧洲的艺术家,并激发了一连串的艺术改革运动,如未来主义、结构主义及表现主义等等,尤其鲜明地反应在对现代工艺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等注重形式美的实用艺术领域不小的推动作用上。
超现实主义
当撕裂的造型、深邃和凶残代替了以往的忧郁或是怪诞的时候,毕加索的生活也陷入了一个个的旋涡。
毕加索对于他的作品经常保持沉默,希望给予观赏者自由的体验空间,但是对于《格尔尼卡》这幅作品他曾解释道画作中的牛、马和以生气勃勃的线条绘出的手的涵义,以及西班牙神话中那些象征的起源的涵义。他说:“……牛代表残暴,马则代表人民。不错,我在那画里用了象征主义,但并不是在其他画里都这样做……。”“那幅画是存心向人民呼吁,是有意识的宣传……”
他开始以放荡不羁的个人形象展现在公众面前。女人们在这个狂暴、贪婪的男人身上渴望着分享他的艺术灵感与名气,但她们得到的却只是虚无而残酷的现实;相对感情而言,毕加索更看重她们的身体,为了使她们在使他娱兴之余成为他听话的创作工具,甚至使用了许多令人瞠目的低级手段。
这幅画作可以说是毕加索对灵与肉的最完美的体现。画面用线条勾勒女人体轮廓,并置于红色背景之前,肢体没有做分解,只是稍稍夸张的划分。色彩也极其单纯。《梦》与《镜前的女人》属于毕加索立体派和新古典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形象极端自由性——线条和色彩自由组合的杰作。用荣格的话说:“无意识的集合体。”
蜕变时期
1932至1945年可称为毕加索创作的蜕变时期。这一时期的画作多为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抽象画。以剧烈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抽象去表现痛苦、受难等感觉。
在《坐红色扶手椅的女子》这幅画中,毕加索强调了人体的局部特征,而同时减损了整体的关联。头部和胸部则变成球形,双手的关节和肌肉都被省略,整只手臂变成茄子形,只以些许凹陷的痕迹去标示手指的位置,从头发到肩膀的曲线被描绘成奇特的薄片,至于连接四肢的身体反而变成空心的,使得各部位怪异地飘浮在空中。
在《朵拉·玛尔肖像》这幅作品中,毕加索仍然重视变形,引人注目的绘画技巧是对于脸部的变造。侧面与正面的轮廓重迭,兼具拆解和装饰的原理。这种双重视角接近于1920年代以来毕加索的风格,五官的扭曲成为这种风格的一大特征。然而线条的使用在这幅画里大量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丰富而艳丽的色块。
1932年《读书》,展示了毕加索的金发情人瓦尔特胸口半露地搭着披肩、膝上搁着一本书,坐在椅子上头倚着红色椅背打瞌睡的模样。该画在2011年2月8日于英国伦敦再次成交,以九百万英镑为底价,六分钟内有至少7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买家投标,最后由俄罗斯客户通过电话买下,成交价为两千五百二十万英镑。
这件作品是毕加索风格成熟和创作巅峰期的精品,其市场价值不逊于那张著名的毕加索早年作品《拿烟斗的男孩》。
毕加索毕生致力于绘画革新,利用西方现代哲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的成果,并吸收民族民间艺术的营养,创造出了很有表现感的艺术语言;他的极端变形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在表现畸形的资本主义社会和扭曲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有独特的力量。
-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笔画学会、深圳市文体旅游局、深圳市…
-
-
-
-
-
-
-
-
-
-
这个系列是当代艺术的结晶,却同时带有古典气息,其他同系列作品早已纳入全球各大知名博物馆馆…
-
一句话总结世界著名画家的画风,下次逛美术馆不用发愁了
-
“我想要为你画像,可是对你的爱太多太丰富,我竟不知道该用什么色彩。”…
-
你真的读懂李苦禅了吗?
-
当现实世界充满了丑陋和不堪,该去哪里为灵魂寻找慰藉?
-
何香凝是我国现代最有成就的女画家之一。
-
20世纪3位最伟大女性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弗里达、卡灵顿、奥本海姆!…
-
他很黑,但并不影响他红得发紫
-
印象派女神玛丽·卡萨特和她留下的一堆萌娃娃!
-
“女神”赞美者,拉斐尔前派大师—罗塞蒂与他的三位灵魂缪斯
-
看看这7位绘画大师,是如何把自己安插到大作里的!
-
当他闭上眼睛的时候,依旧还是那个手执画笔在田野里描绘自己挚爱家乡的简单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