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刻 战火中重生
2018-09-17 09:27 来源:北京青年报 编辑:柳梦洁 浏览次数:5311
原标题:新木刻 展开双翼
木刻是民国期刊插图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从现存资料来看,中国的木刻从唐代咸通九年(868年)《金刚经》的卷首图到明代,发荣滋长。鲁迅说:“世界上版画出现得最早的是中国,或者刻在石头上,给人模拓,或者刻在木版上,分布人间。后来就推广而为书籍的绣像,单张的花纸,给爱好图画的人更容易看见,一直到新的印刷术传进了中国,这才渐渐地归于灭亡。”(《介绍德国作家版画展》)中国固有的木刻衰落了,而输入域外的木刻艺术至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却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
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新木刻运动异军突起。这是木刻的复兴,“充满着新的生命。新的木刻是刚健分明,是新的青年的艺术,是好的大众的艺术。”(鲁迅《〈无名木刻集〉序》)木刻的工具和材料都简单廉价,印刷成本较低,而普及宣传作用巨大。新木刻一开始就与左翼文化运动相呼应。鲁迅倡导和推动了这一运动,组织木刻团体、培训木刻队伍、举办木刻展览。新木刻发端于上海、杭州,影响迅速扩大。
这时的文学期刊《小说月报》《作家》《散文》等引进了欧美、苏联、日本不同流派的名作,借外域之光,启本土之蒙。鲁迅在两册《近代木刻选集》的《附记》中曾有过精要的点评:美国爱特华·华惠克的《会见》(又题《遇》),“是装饰与想象的版画,含有强烈的中古风味的”。英国A.J.格斯金的《大雪》,“凄凉和小屋底景致是很动人的。雪景可以这样比其他种种方法更有力地表现”。加莱利 (一译凯亥勒)原籍瑞士,后入法国籍,《舞》是他为法国名著《黛丝》做的插图,“他的作品颤动着生命”。鲁迅推崇德国女画家珂勒惠支,“左联”五烈士牺牲之后,《北斗》杂志刊出了她的《牺牲》。这是木刻《战争》七幅之一,一位母亲含悲献出她的儿子,无声的描线,沁人心髓。画面的苦难感与愤怒感引起鲁迅的共鸣。麦绥莱勒的版画《一个人的受难》,描绘小人物挣扎于城市底层的悲苦命运,鲁迅很欣赏这位为无助的芸芸众生发声的比利时画家。
这一时期,文学期刊也刊出了如明代戏曲等中国古籍的书影。1934年,鲁迅与郑振铎合作,以“版画丛刊会”的名义翻刻了《十竹斋笺谱》。这部明末印行的古代诗笺图谱,郑振铎称之为“明末版画里最高的收获”。鲁迅说:“这部东西神致很纤巧,虽稍小,总是明代的东西,不过使他复活而已。”(《致增田涉》)道出了翻印的缘由。
鲁迅指出,以上两个方面“都是中国新木刻的羽翼。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木刻纪程〉小引》)
新木刻诞生前后,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东北领土,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历史节点。艺术家用木刻这一载体唤醒民众,为救亡图存高声呐喊,深刻揭露了侵略者的疯狂野心,生动表现了抗日军民的浴血奋战。他们直面社会和人生,以利刃劲笔描绘劳动群众的悲苦和他们的抗争。新木刻运动造就了胡一川、江丰、李桦、黄新波(一工)、郑野夫、陈烟桥(李雾城)、罗清桢、刘岘等一批优秀的木刻家。他们的作品造型厚重,刀法粗犷,黑白关系简约概括,画面充满整体的力度感。新木刻家的大量作品,发表在《文艺新闻》《文学丛报》《太白》等左翼期刊上。论者统计,单是《文学》杂志1934年8月至1937年8月,就刊登了六七十幅(乔丽华《“美联”与左翼美术运动》)。
新木刻,成木成林。
-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笔画学会、深圳市文体旅游局、深圳市…
-
-
-
-
-
-
-
-
-
-
这个系列是当代艺术的结晶,却同时带有古典气息,其他同系列作品早已纳入全球各大知名博物馆馆…
-
一句话总结世界著名画家的画风,下次逛美术馆不用发愁了
-
“我想要为你画像,可是对你的爱太多太丰富,我竟不知道该用什么色彩。”…
-
你真的读懂李苦禅了吗?
-
当现实世界充满了丑陋和不堪,该去哪里为灵魂寻找慰藉?
-
何香凝是我国现代最有成就的女画家之一。
-
20世纪3位最伟大女性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弗里达、卡灵顿、奥本海姆!…
-
他很黑,但并不影响他红得发紫
-
印象派女神玛丽·卡萨特和她留下的一堆萌娃娃!
-
“女神”赞美者,拉斐尔前派大师—罗塞蒂与他的三位灵魂缪斯
-
看看这7位绘画大师,是如何把自己安插到大作里的!
-
当他闭上眼睛的时候,依旧还是那个手执画笔在田野里描绘自己挚爱家乡的简单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