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yishu318
首页经典鉴赏 中国艺术
从吴昌硕的“朋友圈”看海派胸怀

从吴昌硕的“朋友圈”看海派胸怀

2018-02-12 11:28      来源:318艺术网      编辑:谢云婷      浏览次数:7642


任伯年、吴昌硕、王一亭合作《墨竹缶翁图》

一个人,归道山已有九十年了,人们依然缅怀着他。一个人与他的一群师友,远行已近一个世纪,但岁月还是惦念着他们。那么,这个人与他的一群师友一定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世承真情,道缘相守,人文永恒。

去年九月,为纪念海派书画巨擘吴昌硕逝世九十周年,吴昌硕纪念馆举办了《海上吴门邀师友——吴昌硕师友书画艺术展》,丹青溢彩,翰墨飘香,金石流芳。

整个展览以吴昌硕的书画金石为领衔,其他则有任伯年、翁同龢、沈曾植、曾熙、王一亭、张骞、蒲华、杨岘、冯超然等人的精品力作,因而弥足珍贵。确切地讲:这是一次货真价实的海派书画领袖们的高峰艺术展,更是一次笔墨丹青的时代巡礼。正是这群师友以群体的践行,不仅共同打造了海派书画的辉煌,而且为日后诞生像张大千、刘海粟、徐悲鸿、潘天寿、沙孟海、钱瘦铁、陆俨少等这样一批大师团队,孕育了适宜的环境和土壤。观澜索源,振叶寻根。这也是本次展览所彰显的深层的人文经典意义和艺脉传承价值。





海派书画发轫于上海开埠,崛起于清末民初。历史为海派书画提供了一次高端发展的契机和创造开拓的平台。而吴昌硕与他的师友们,以变通的精神、开放的理念、精深的造诣,融古纳今、推陈出新,开创了瑰丽多姿、气象正大的海派书画流派。这个新型流派的可贵是不局限于一家一派、不恪守于一门一户、不囿于一招一式,而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本次吴昌硕师友们就为我们生动展示了这种笔墨形态和流派风姿。“老缶画气不画形。”吴昌硕奇崛雄健、笔墨酣畅的金石画风与任伯年笔触细腻。敷色考究的精工画风相映成趣、互为媲美,从而形成了海上艺苑的两座高峰。十九世纪末吴昌硕初到上海时,曾想从任伯年学画,友善的任伯年就先请吴昌硕画几笔看看,当吴昌硕落笔后,那郁勃强悍的金石气令人相当震撼,不仅大加肯定,而且在张子祥、胡公寿、高邕、蒲华、虚谷等当时海派书画家中大加赞扬。大师间的这种互相推崇、互相欣赏、互相尊重,正是“和而不同”“海派无派”的流派精神体现和艺术理念佐证。唯其如此,海派书画当年才能展示出至今令人向往的那种大气象、大格局、大气派。





徜徉在吴昌硕师友展中,大师们互赠作品、互相题跋、丹青承缘、翰墨结谊、金石传情,弥散出如此和谐、协作的群体精神和互补、包容的团队意识,留下了那么温馨、友善、互助、提携的人生记忆,这是一份相当宝贵而值得弘扬的人文资源,这也正是海派书画作为一个流派软实力的展示。吴昌硕作为海派书画的领袖,不仅具有宽广的胸怀,而且具有谦和的雅量。作为一个大书画流派的“群主”,他在“朋友圈”内礼贤下士、广结善缘、尊老助少,因而被情在师友间的杨岘称为“能交天下贤。”晚年的沈曾植贫病交加,他以八十多岁的多病之身亲临“海日楼”拜望老友,给予资助。青年才俊王个簃从南通初到上海,生活没有着落,是缶翁把他请到家中做家庭老师,并传其书画衣钵。特别是展览中有一幅《缶翁肖像图轴》,更是见证了海派三杰的师情友缘。画上气势轩昂的翠竹是任伯年的遗墨,竹后吴昌硕的肖像是王一亭补画,题记出于缶翁之手:“一亭,余友也。先生(任伯年)在师友之间也,道所在而缘亦随之。”当年的海派书画家群体正是凭借着这种道缘相随、同舟共济、相濡以沫的团队协作友善精神,从而把一个艺术群体的创造能量发挥到了极致,把一个精英群体的历史效应提升到了峰值。当今的美术界在呼唤大师、呼唤振兴,《海上吴门邀师友》是会给我们多方面的启迪和思考的。


(作者:王琪森  来源:《新民晚报》)

318艺术网
编辑部


分享到:
[下一篇] 为何把全国美展办成了工笔画展?
[上一篇] 他78岁才画《富春山居图》,却影响画坛600年
新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