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yishu318
首页艺术资讯 展讯
贫穷剧场——抗拒消费时代的重造

贫穷剧场——抗拒消费时代的重造

2017-11-08 16:02      来源:318艺术网      编辑:谢云婷      浏览次数:4877



展览名称:贫穷剧场:抗拒消费时代的重造

展览城市:北京

策展人:李泊岩

展览时间:2017年11月11日——2017年12月12日

展览地点:白塔寺胡同美术馆(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街道宫门口四条32号)

参展人员:付帅、高宇、高元、孙伟、耶苏、王轩鹤、伍伟、徐书瑞、姚清妹、颜磊、张静、张云峰、张悦群



图像在网络讯息中的快速、泛滥的传播,在消费过程中迷惑着人们的眼球,深刻地干预了大众的消费观。广告以一种“仿真”的姿态宣告了一种特属于消费时代的新艺术的诞生。“逼真的诱惑”使人们倾向于相信网络转播作为新媒体具备可信赖的真实性,这一境况部分地解释了为何公众人物的隐私会在网络中不断被放大、被娱乐和被消费。从“水门事件”到法国前总统萨科齐夫人布吕尼的艳照曝光,从“911”事件到“马航”事件,一种媒体左右的民主自由快速发展。对此,即便是隐私权这样的个人权利似乎也陷入了无可奈何的尴尬境地。

然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权力象征又来自于大众消费。景观社会所缔造的大量奇观,在消费时代之前是难以想象的。在新旧景观林立的大都市,一种适度、兼容的态度逐渐形成:原住民的视角审视家乡和外来人闯入这座城市的感受,演变成了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在两者并存的空间里,身份的认同又成为潜意识中的共同焦虑。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世界语言逐渐抹平了地域的、民族的那些色彩非凡的文化。消费时代的“创造”越来越寓言化,成为了以“虚拟”形式进行的将一切与消费进行捆绑的真实实践。其“虚拟”在于,这一实践借助的是对符号的挪用和二次编码;其“真实”则在于,这一套符号层面的实践着实对我们造成了真切和深刻的影响。因此,透视一种消费时代的“创造”,需要大量的解码工作。

空虚的、理性的行动诞生于消费焦虑的阵痛并一直伴随左右,成为了新的不合作的抵抗形式。加拿大录像艺术家特德•戴夫(Ted Dave)于1992年发起了名为“全球罢买日”(Buy Nothing Day)的游行活动。在感恩节的后一天,抵抗过度消费的民众自觉拒绝消费并组织游行,形成了消费时代以来特有的一个“节日”。在“有多少东西是我真正需要,而非想要的”思考下,这个行动得到了广泛的追捧。反消费以一种“不合作运动”式的态度激发了“新穷人”对于“消费社会”的抵抗。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在个人空间和消费空间之间的缝隙中构建起一个贫穷的剧场,以让穷人在无法脱离消费时代和生活习惯的空间中变得更独立、更自治,以适应大城市中新的社群变化所带来的冲击。

从社群到城市景观,反消费行动将矛头直指快速的城市变革进程。艺术作为创造,越来越转向区域化行动:一方面抵抗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同化作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越来越自信的本土文化生态。犹如当代社会生产出大量有待处理的废弃物,都市中的“飞地”也就如同蛀牙一般,急需进行填补以实现功能的再生和更新。不论是闲置的“偶得空间”,还是积极推进改造的白盒子空间,都给予了落寞的社区以自发创造的动力。社区共建在反过度消费的思潮中,也由此有了更具积极意义的态度。

社区为艺术与普通民众搭建了连结互动的平台。在西方,由政府和民间组织共建的独立空间、驻地项目活化了在美术馆之外发生着的艺术,为正当下的事件提供了讨论和反思的场所。而艺术的活化可能性,又回馈给社区。当然这并非以推倒重来的方式,而是通过时间的持续和具体艺术内容的呈现,带来新的即“再生”的景观。

“再生”为合理推动社区的健康演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再生也是反抗和化解过度消费和浪费的态度。在展览中,临期食品、快餐、废弃纸板会成为装置作品的材料,在废旧电视中展示了艺术家针对社会剧场的朗读,还有一部分作品直视消费对城市环境造成的压力,此外更多的作品揭示了视觉消费产生的再造,以及抗拒消费时代的重新创造。


318艺术网
编辑部


分享到:
[下一篇] “相物 - THE THREAD OF LIFE 张近慧绘画展”
[上一篇] “六个好朋友”艺术联展——也算是生活/秋 第三回
新闻排行
推荐阅读